每天写1000字

13好习惯为什么养不成?

2016-04-26  本文已影响58人  墨安蔓

1000字13/100

2016年4月

图片来自网络

老弟因事在我家小住几日,为尽地主之谊,我把我的工作台让给他用,我自己在书房边上用凳子跟椅子临时置了个地儿工作。于是每天回来,都是直接把电脑包背到书房,然后开始开电脑等等一系列动作。一周过去了,弟事情办完离开了,每次回家,我竟然习惯性仍然背着包到书房坐到那个小位子干活。持续了两个晚上,直到第三天,我才突然反应过来,其实我早可以回到我的工作台前了啊!

想起那个著名的思维惯性实验:美国一位科学家在海洋馆里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玻璃板把一条具有攻击性的大鲨鱼和一条小鱼隔开。刚开始,这条大鲨鱼不断撞击玻璃,企图捕食隔壁的小鱼。无奈,玻璃隔板太坚硬,无论怎么发威,玻璃隔板丝毫未损。攻击了一段时间之后,它便放弃了。于是,科学家便把隔板悄悄地移开。意想不到的是,大鲨鱼再也没有攻击过小鱼。它们都温和地在各自的领域活动,互不侵犯。

一个小小的习惯,几天之内就变成了惯性。而大鲨鱼因为隔板的原因,用不了多久就会将那隔板深深植入脑中,即使撤掉了隔板,依然有一道无形的隔板根植于它的意识中。

然而好的习惯,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这种惯性?而坏的习惯,却往往很容易产生惯性?反思一下自己,有一个很大原因,是忽略了好的习惯需要过程以及负面的惯性思维却总能占主导。

比如健康的生活习惯。一直都习惯晚睡,明知这样对身体一点也不好,但下决心了好多次,最后的结果还是无功而返。分析失败的原因如下:

根据以往早起的经验惯性思维认为自己的大脑思维在半夜时最活跃,灵感最多,起太早精神不好,于是当第二天早起确实精神不好的时候就任由这种负面思维如藤蔓般飞长,却忽略了长期的坏习惯不是一天就能调整过来的。

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好习惯要求马上能见效,而对坏习惯给予过多的宽容和理解。好的习惯往往是需要对过往的懒惰的、或是相对舒适的状态做改变,需要打破原来的舒适区,而我们又对它的效果抱有过高过快的期望,因此我们对好习惯的养成没有耐心,总指望能立马见效,而一旦效果不如期待的结果,原来的负面的惯性思维就开始起支配作用,于是:我还是原来那样好,我还是做不到,我跟别人不一样……如此之类的自我暗示就站出来主导。

受这小事件的启发,我决定开始打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改掉晚睡的坏习惯。

第一天晚上,保证12点以前睡,闹钟定了个6点,结果,闹钟响了,我也醒了,但坐起来清醒了两分钟,还是觉得无比地困,我告诉自己,习惯需要一个过程,熬了那么久的夜,突然这样调整肯定会受不了,于是允许自己再睡了个回笼觉。

第二晚,继续保证12点前睡,到了隔天,6点不到,自然醒过来了。给了自己一个暗示:挺好,习惯已经开始形成,不用闹钟都能醒来。挺住困意坚决爬起来。白天还是精神不济,继续暗示自己:调整需要过程,找机会补个打个盹吧。

在有意识的与惯性思维作斗争的过程中,好的习惯在一点点养成。相信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也可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