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 回归投资的第一性原理—本质
投资最贵的是什么?波波认为不是钱,而是时间。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去持有,去陪伴企业成长,花足够多的时间,做最好公司的朋友。
这种长期的坚持和信赖,来源于充分的理性判断和风险认知,以及发自内心的勇气和诚实。更多的研究是为了更少的决策,只有在更少、更重要的动态分析上持续做,才是提高投资确定性与大概率的最简单的方法。
尽量让投资回归本源,去伪存真,买好价格的好公司,注意安全边际,注意定价权,人弃我取,在胜负已分的行业中找赢家,这些基本原则是投资中最本质的东西。投资的理念和哲学都是简单的,但现实中的情形却是千变万化的,充斥着各种噪音和干扰。
唯有比别人更聚焦,才有可能比市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看得更深。做投资如同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是因为顺应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我们想找寻的,正是优质公司的成长路径和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资产管理行业的本质就是研究创造价值。
价值投资,把时间拉长,我们赚的是三方面的钱:一方面赚的是企业被低估的钱,这个是市场过度悲观、市场情绪化定价所带来的机会;另一方面赚的是企业成长的钱,是管理团队不断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创造的新收益;最后是赚企业分红的钱,持续高的股息分红是一个企业成长发展的最好证明。
资本市场是个多样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市场参与者的价值观决定了各自的行为方式。但是市场本身,真正反映的还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变化,以及公司的成长。
自上而下做配置,分享行业和公司成长、成熟的阶段;自下而上做选择,以人和机制来挑选标的。
投资的本质,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去思考:
行业维度
第一,看行业的商业模式。就是看一个行业赚钱的途径。
第二,看行业的竞争格局。我们经常说格局决定结局,很典型的就是空调行业。空调并不算很出众的行业,但是2005年价格战之后至今形成了两家龙头公司,市场占有率具有绝对的优势。行业格局优化后,即使整体增速下滑,两家龙头公司业绩增长也很快,股价也都涨了几十倍,恒者恒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三,看行业的空间。中国过去15年走了美国100年走的路,美国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上分别用了三十到五十年,而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加在一起用15年就完成了。
中国变化很快,可以在三年时间内用掉美国一个世纪用的水泥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定有一些行业的成长空间是有限的,甚至有可能已经是夕阳行业。在行业选择上我们要避开这些夕阳行业,同时也要避开刚开始就“百舸争流”的行业。
第四,看行业的门槛。中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家,资本回报率稍微高一点儿的行业、净利润率稍微高一点儿的行业,就会有一群人山寨和抄袭。所以门槛很重要,要么资源独占,要么有牌照限制,要么有技术优势,要么有品牌优势。
从白酒行业来看,2012年、2013年有非常多的地产公司尝试开发自己的白酒品牌,但到2015年、2016年都死掉了,这个行业是有门槛的,别人进不来。所以要想清楚,一家公司为什么能够持续保持很高的资本回报率和净利润率,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了,这个行业就看明白了。
公司维度
我们要找品类最优的公司。看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看产品的定位。一家公司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是会越大越强,还是会越大越难。有些行业的公司销售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往上走就超出了管理半径,可复制性就不强了,增长也会非常难,这种行业就是越大越难。
中国有很多软件公司其实是做系统集成的,成长过程中大量依赖人海战术,虽然最终销售是增长的,但是人均利润不断下滑,没有规模效应。
管理层维度
看管理层分两个方面:一是看他的能力,二是看他的诚信度。
能力分两个方面:一是看战略上是否清晰,是否聚焦。很多公司会转型到其他行业,这种随便转型的公司最好不碰。老本行都做不好,转型做一个新行业做好的概率很低。
二是战术上的执行力。对于中小公司,关键看老板的个人能力和魅力。
聚焦在那些我们看得懂、看得明白、商业模式简单的行业。静下心来把行业、公司、管理层这三个问题搞清楚,在一家公司上花很多时间,一旦出现好价格重仓买入,一直持有。
回归投资的本质,我们要找到好的公司,把握机遇,做时间的朋友,最终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