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豆腐呵
说到美食,许多人会想到故乡。
童年的美好记忆总是那么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我也一样,最怀念的美食当然是东嘉的,想起麦饼、香鱼、素面等等,当然,还有豆腐。
豆腐,很浅显的名字,我却要在前面挂以“本地”两字,是因为要和现在那些非传统的豆腐加以区分。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东嘉有“本地卵、本地鸡”等等的称呼,就是要和非传统的卵、鸡加以区分——抛开现代生产过程中各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外,单就名字来说,眼睛雪亮的群众已经将非传统食物的坏处看得体无完肤了。——所以,我所要念想的豆腐,当然不是市场上白白嫩嫩的石膏豆腐,而是东嘉传统的盐卤豆腐。
豆腐作为一种美食,有许多独到之处。
其一,可以生吃。因为豆腐是经过长时间水煮做成的,所以,它一出笼,就已经是一道菜,可以趁热品尝。
其二,它有无味之味。没吃过豆腐的人或许奇怪,无味的东西怎么会是美食呢?问的好,因为豆腐是滤过盐卤而成的,所以其味甘而带咸、内蕴香气,食之爽口,不像市场上出售的石膏豆腐,食之索然,味同嚼蜡。
其三,它营养丰富。豆腐有着丰富的植物蛋白,而且很利于人体吸收,对于食素者来说,豆腐可以说是上佳食品。
许多豆类都可以制作豆腐,甚至于壳斗科的果子也可以制作豆腐,比如苦槠子,便可以制作苦槠豆腐。本地豆腐,是用黄豆制作的。黄豆是一种旱生作物,极适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东嘉。原因很简单,此地缺少水田,为了养家糊口,只好开发利用山地(有些是山田,或者叫梯田,但也可以种植旱生作物)。这些山地,便可以用来种植旱生植物小麦、西瓜、油菜花,也用来种植黄豆。因为山地的原因,机械化的耕作没能推广,所以有幸保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用黄牛犁田,用生态肥料肥田,用镰刀收割,用谷仓收藏,早出晚归,看天吃饭,每一步骤每一动作,都和古人相差无几。从而保留原料纯正的古朴气息。
种豆容易,制作豆腐却是件苦差事。
古人总结出人生三苦:撑船、打铁、做豆腐。撑船、打铁之苦,现代人还能理解:逆水行舟,嘿咻嘿咻的撑着长篙,一步一步的往前面挪,当然是辛苦的;连续打铁,粗着膀子,抡着铁锤,嘿呀嘿呀的,一锤一锤把一块铁疙瘩整成各种器具,也是很不容易的。
唯有豆腐,看着都唯美啊,想想“豆腐西施”的名字,做豆腐也该是件容易的事情吧,怎么会和撑船、打铁并列为人生三苦呢?我可以假装很内行的告诉你,做豆腐之苦,比起撑船、打铁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其一,是要早起,因为做豆腐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想要在清晨把豆腐做好拿去卖,就要四更天起床。
其二,是很花气力,特别是磨豆这道工序,在纯手工的年代,要用石磨把一颗一颗硬邦邦的黄豆磨成豆粉,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往往是一锅豆腐做下来,人的汗水也已经流了一大锅了。其辛苦程度,比撑船、打铁更甚。
令人欣慰的是,辛苦劳动可以带来多种美味:豆腐皮、豆腐、豆腐脑、豆浆,每一种美味都是那么经典,那么为国人所熟悉、所喜欢、所称赞。甚至可以夸张的说,是豆腐强壮了我们孱弱的身子骨,是豆腐温暖了我们这个以农业为根的东方民族:以“植物油”著称的黄豆,做成利于吸收的豆腐之后,便补充了中国古先人肉食方面的不足。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是豆腐强壮了东方民族的体魄。
以前的东嘉,许多村落都有以做豆腐为生的人家,也有许多以豆腐为食解决肉食不足的人家。但是随着人口外迁,随着肉食的逐渐丰盛,豆腐生意也大不如前了,做豆腐的人家也越来越少。
比如我的老家康乐村,二十年前,村里有数家做豆腐的,五、六年前,也还有一家做豆腐,现在,则没有人做豆腐了。不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不爱吃豆腐,而是村子里人口外迁,一锅豆腐做出来,卖不光,难以盈利。而另一方面,那些非传统的豆腐,不仅在城市大行其道,而且向乡村扩张了,部分村民不知石膏为何物,只觉得又白又嫩,价格又便宜,便将此代替了传统豆腐。这样的场景,真是让人感叹万千。优秀的传统食品,在工业化时代多么不堪一击啊。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来东嘉游玩的游客们,似乎又爱上了传统食物,从而带动东嘉村民重操旧业,使得本地豆腐之类的食品有所复苏了。这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啊,亲们,哪天来东嘉吧,我请你吃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