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饮食文化
用矿泉水瓶剪了个碗,一碗米,就是一天的饭,三小碗,多吃菜。因为我懒得去米袋里取第二碗米。
苏东坡有个好朋友叫张商英,当过宰相,晚年很注意养生:早上吃半升米、二两面,晚上吃半升米、三两面,中午什么都不吃,只喝茶。
想起同学的同学,好像叫付莹,很漂亮,她说:包子好烫,一口一个,边走边吃。
所以京朝官一般都是在凌晨吃早点,而且是在上朝的路上吃。
从语言学上讲,点心最初并不像现在一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名词,它是一个动宾词组,“点”是抚慰,“心”指胃嘴,点心的本义是用各种餐前小吃来抚慰一下肠胃。
烧饼好吃吗?以前学校的,藕包算无奈的选择,实习时新出的茄子包是真爱。豆腐面真的刻骨铭心。
想起十几年前我在河南郑州念大学的时候,学校北门有一个小吃店,连锁加盟,专营“武大郎烧饼”。
服了。这段小说我看过。
但是也有一些东西在宋朝是见不到的,例如,宋朝没有花生,没有土豆,没有玉米,没有红薯,没有西红柿,没有胡萝卜,甚至没有辣椒。
金庸先生写《射雕英雄传》,开篇第一回,南宋末年,杭州郊外,两个农民请一位说书先生去一家乡村酒店喝酒,店小二“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四个下酒菜,至少有一个是跟历史背景相违背的。蚕豆、豆腐干、咸鸭蛋,这些在宋朝都很常见,但是宋朝人不可能用花生做下酒菜,因为花生是外来物种,直到明朝才从美洲传入中国。
这一段看过啊!
金庸先生曾经写道黄蓉从牛家村的瓜农那里买了一担西瓜,瓜农夸口说:“我们牛家村的西瓜又甜又脆,姑娘你一尝就知道。”这段描写非常靠谱,假如让北乔峰和南慕容去买西瓜,那就违背历史了。
简而言之,西瓜是从西亚传到契丹,再从契丹传到金国,最后从金国传到中原和江南。我估摸着,西瓜的得名正是来源于此——从西方传来。
每种果子吃一口都会很撑的,那场面好大呀!
据司马光回忆,那天的宴席极为丰盛,光果盘就上了八套,前后用了将近一百种果品。
食堂,我推荐室友尝尝热干面,她只吃了一口。地方差异性。
我问他好不好吃,他悲愤地说:“再让吃烩面,黄泉路上见!”
富有生活气息。
白居易有两句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指的就是进化成芝麻烧饼的新式胡饼。
老家叫它“细面子”
圆脑袋,小尾巴,像不像小蝌蚪?当然像。所以,宋朝人把这种面食叫作“蝌蚪粉”。
四司六局(sìsīliùjú):原是隋炀帝创设的一套服务系统,专为皇室提供饮食服务;唐朝时走出皇宫,成为达官显贵的附庸;宋朝时逐渐民营化,各大城市均有,面向全社会提供有偿服务,主要在红白喜事上大显身手。“四司”包括厨司、茶酒司、帐设司、台盘司,其中厨司承办后厨配菜与烹调事宜,茶酒司专管请客和送客,帐设司专管搭棚子、搬屏风、铺地毯、摆桌椅,台盘司专管端盘子端碗。“六局”包括果子局、蜜饯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其中果子局承办宴席上的果盘,蜜饯局承办宴席上的甜点,菜蔬局承办荤素大菜,油烛局专管照明和取暖,香药局专管收拾香炉和提供醒酒药,排办局则负责插花、挂画以及擦桌子抹板凳等清洁和装饰工作。
很活泼的一本主要介绍宋朝食物的书,作者是河南人,笔调幽默,简述故事轻松有趣,读的时候,仿佛可以看见那些古人,个个都化身为美食达人,整天都是研究吃饭,不再是从前认为的严肃呆板文人形象。
“民以食为天”,吃饭始终是生命中一直相伴的大事,多点快乐,积极看待。从前我都没想过吃饭还有这么多故事,古人和我们一样,也是要吃饭,会讲究的。
吃一场有趣的宋朝宴席,品一番美妙的生活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