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关系
今天我看《互联网人》看到有个挺有意思的错位。这本书是一个程序员,被一个纪录片启发,去记录互联网不同职业的人的几天是怎么过的,争取让大家以小见大了解这个岗位的真实处境。这本书插画特别多,估计是为了保护隐私。我觉得正因为是插画加工过,大家也不顾及隐私,愿意分享很多日常的场景。看着很有代入感。
里面有一位手机游戏开发者的故事特别让我佩服,他不仅自身工作追求提升,私下还出了本书写怎么做游戏。他自己有个房子,但因为离公司远,他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通勤上,所以住在公司附近的一个隔间里。从插图上看,一个房间就只放得下一张床,走路的地方都没有。月薪两万的他,租700块的房子,还笑呵呵给作者解释越艰苦越能激发灵感。
后面这位主角念及自己创立的游戏社团,请现在社团里的学弟学妹吃饭,想给他们提供帮助。地址就在学校附近的餐厅。那些学弟学妹看起来不太领情。到了吃饭的点,一个都没出现。这位主角就一个一个发微信联系,终于40分钟后,大家稀稀拉拉来齐了。饭桌上也是,他问一句,学生不冷不热答一句。其他人统一刷手机。他问那些学生下午有没有空,学生们都找了理由离开了。
这本书作者对这次聚会感触挺深的。他说以他的标准,那位主角在行业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算得上优秀毕业生。如果作者是他学弟,绝对会主动请他吃饭,了解相关信息。但实际情况是,今天的聚餐主角10天前就开始张罗,结果最后只零零星星来了6个人,还迟到了。他掏钱请客吃饭,还要主动找话题,跟大家套近乎。吃完饭,学妹们马上找了个理由闪了,其他人在“皇茶”也是边聊边玩手机。给作者的感觉是:他们在食堂吃腻了,只是中午过来蹭顿饭而已,对食物之外的东西完全没兴趣。作者看来,这位主角的经验要比这顿饭要值钱不知道多少倍。
作者对这位主角说:“大家不识货,学弟学妹不珍惜你的时间,学姐也不在意你的感受(另一件类似的事),感觉你把自己放得过低了,在刻意迎合他们,像在倒贴一样。”作者觉得就目前的事业成就来说,主角跟90%的汕大学生已经不是一路人了。聚会的这些学姐学弟学妹,其实看不到他身上的闪光点,因为层次已经拉开了。他承认自己有时候是在降维,以便更合群。
作者问:“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了吗?为什么不去寻找那些跟你维度相同的人,跟他们交朋友呢?跟你母胎solo的逻辑是一样的,认识的女生,都是相对低维的,但你其实已经升维了,所以精神上不匹配,才需要尬聊,最后还是掰了。”主角之前相亲也不太顺利。
作者引用微博用户@硅谷王川的话说:“信息时代,绝大部分老熟人渐行渐远、形同陌路是常态,随着个人知识、兴趣的发展,不断结交新朋友也是常态。要强行和自己认知差距较大的老朋友继续交往,只能不断被现实世界的负反馈所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