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怀瑾先生解《中庸》

我似乎取了一个很拗口的名字做读后感开题。
书并没有读完,但感触却如钻石般冒出。
这一年,有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哪里的信徒?我说,是的,儒释道,我都信的,而我信的是它们传递的千古智慧。
南怀瑾先生在注解《中庸》时也提到,宗教本是人类最早的深奥学科,含有颇多超前智慧,是辩证思维的结晶,却硬生生被许多人曲解利用成了一个怪力乱神的工具。
当然先生笔下,与他注解的孔子笔下的宗教释义与三千世界,描述之精彩,我这语薄之人无以一一言表。我只想说,老祖宗给的智慧,恭恭敬敬,好好学习,不能浪费。但不代表我是个奇奇怪怪一定要去做什么,一定要有什么规矩,有什么戒持,有什么神叨叨的人。
修行人,是一个广义概念,我认为它指的是能够凝神静气,摒除外相,内观本心,增长智慧,回归真实,不断在这样的路上去追寻的人。
先生以一种很开放大气的姿态论道,论德。叹为观止。真正聪慧的大家,从不给世上的文化设限,什么好,什么不好。
存在即合理,辩证的去看,理性评价其作用。正负面均衡看待。这也是《中庸》想要去传递的,而非含糊其辞的中,浑浑噩噩的庸。
所以,引发我中正地思考自己。不带情绪的来看,很多时候,我所追逐的,我所拉扯的,是外相,但我所需求的,我所缺失的,是内心。外相,是永远无法真正圆满补上内心的。只有自己独立,内观本心,改变思维,才能真正补上自己所缺。
这个功课是要自己做的,而非从外物处求。那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对外物也不公平。因为有求,有依赖,就有负能量产生。不断求,不断产生,负循环生生不息。
只有断了外物的索取与依赖,站起来,从内心审视自己的缺失,靠智慧生出力量,圆满自我,那么生生不息的就是正循环。
圆满了自己,才有资格去谈影响别人。
我很努力在走,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终其一生都走不到圆满,但这一路上让我觉得越来越有趣。内心的思考,成长,丰盈,是一件人生乐事,乐过于对任何外物的追逐。
注意,思考过程中没什么好反省的,只要是真实的做自己,不算计他人,不利用他人,那么一切都对。谁都有缺点,圣人也不例外,视为平常。这很重要。做错事并没有什么,有时候坏人也就该收拾。
只是自己要不断的去继续真实,继续谦逊,继续迭代,继续往前,而不是否定过去的路。不断的鼓励自己,拥抱自己,相信自己,往前,就好了。
当然,听朋友劝,吃饱饭。话说的越难听的人,越该听听,毕竟忠言逆耳利于行嘛。我就有些这样的朋友,我很幸运,哈哈。
看完一段书,带着清澈的心情,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