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练笔

读《南明史》,更懂人心和人性

2022-09-08  本文已影响0人  霖梦悦书

有人说:《明朝那些事儿》是一个新闻联播版的明朝历史,把明朝皇帝的优点无限放大,办的操蛋事儿都避重就轻,搭配上当年明月轻松幽默的叙事风格,让大家误以为明朝是一个君勤臣恭的朝代;以至于最后写到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崇祯景山自尽时,都给读者一种戛然而止的仓促感。

顾诚先生用《南明史》,将南明的烂尾楼搭建起来了,让读者看见的里面的“魔幻三国演义”:农民起义军,南明政权,满清三者相抗,构成那一段波涛汹涌的历史,里面的世道人心以及错综复杂的历史情节让人细思极恐。

顾诚(1934~200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公认的明清史大家。他引证丰富,实在是大师级的写作,令人叹服,希望可以多一些这样的著作,带领人们回到被层层书卷隐藏着的历史当中。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就是他的真实写照。为了写这段历史,他一生都在苦读细思,光历史资料的阅读书目就达10多页。顾老先生持阶级史观而绝非空洞说教,力求在史实上考订准确,廓清史料上清人和浙东学派等故设的虚笔迷云,对人物的臧否入木三分,读罢令人豁然开朗。

概言之,南明之不振,关键在于从来没有一个能够调动全部抗清力量的权威核心。清廷内部虽然也常有钩心斗角,但大体上能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清胜明败,根本原因不是强弱异形,而是内部凝聚力的差异,当然还有一些硬性条件的集成。

再说,明朝本身就是烂透后亡的,作为苟延残喘的产物南明,怎么可能有能力自己去克服原来体制的毒素?

在强大的满清政权下,农民起义也不可能得到善始善终,不管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不具备。它即使有胜利果实,也会被人窃取。这样的历史桥段还少吗?读史明鉴,它们反射出来的东西不管怎么滥,都可以给后人以警示。

历史是公正的,但历史资料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想要还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相有时候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在明末清初那个比较复杂的年代,再加上清朝文字狱的影响,所以,要感谢历史学家们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一段比较接近真实的历史,以及对一些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和定位。

沿着历史的趋势,我们可以看清楚很多人、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尽管那段历史早已翻篇儿了,但是在顾老的笔下还是有道可循的。

顾老说:南明的第一个朝廷——南京军团从酝酿建立开始,就发生立福、立潞的争议,所谓“立贤、立亲”不过是表面文章,实质上是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争夺新政权垄断地位的一场斗争。这也证明了书封面上的那句话:内斗也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

明朝遗留的部分宗室和大臣在南方建立了南明小朝廷,而皇帝的人选那也是几番内斗的结果。换句话说:一个朝廷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军队的人数,不是强大的设备,而是人心。

被人嘲笑“软妹子”的宋朝都能在退守南方后,依靠南方的富庶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固守南宋,抵抗住彪悍的草原民族。南明却迅速倒在了满清的进攻之下。南明朝廷不论是坐上皇位的,还是负责监国的,大多缺乏政治素养,甚至把当个“不正经”皇帝的志向从北京朝廷延续到南明。

除了皇帝本职该做的事,都做!除了有个皇帝身份,政绩啥也没有!有皇帝,有朝廷,大明传统戏码“内斗”立马上演,从不缺席。

东林党和弘光帝相看两厌,文臣和武将一地鸡毛。有矛盾,那就斗吧!想依靠清政府去镇压闯王,那是异想天开。他们只不过想利用你们,然后拿下更多城池,以巩固自己的政权。

弘光朝没了,逃出来的还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去福建,拥立朱聿键(隆武帝)称帝;一部分在浙江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

大朝廷变小朝廷,一个小朝廷变两个小朝廷。这还没完,两个小朝廷为了正统的位置,继续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全被满清一勺烩了,剩下的虾兵蟹将们只能继续逃跑。残兵败将们在广东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为帝,是为永历帝。

在这么烂的一个瓜里面,郑成功是例外,这不仅是历史条件造就了他,更多的是他的思维战略上的利弊。郑成功的的南京之役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作者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1.郑成功进攻南京之役是正确的,符合当时百姓的愿望。2.如果进成功能够采纳正确建议,歼灭守敌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3.郑成功在南京之役中失利,主要原因是犯了轻敌的错误,导致清军能够扬长避短。

此外,对于李闯领导的大顺军,作者也有比较鲜明的历史交代与历史态度。

1644年12月至1645年5月清军集中兵力与大顺军决战,主要战斗发生在陕西潼关,45年正月潼关战役打响,经过11天激战大顺军基本处理劣势,因都城西安被清军北路即将围困,大顺主力放弃潼关,协助西安家眷进行战略战役。自蓝田转移至河南南部,湖北西北一代,回到大本营襄阳。同步陕北大顺军主动为保存实力主动自宝鸡退至四川沿江活动。清军完全占领陕西。

进入襄阳一代,李自成战略盲从,妄图沿江而下占领江南灭亡弘光朝廷,主动撤出大本营,在武昌被清军围困后,突围出江西北部湖北西部,妄图西入湖南,但大营在江西被迫。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团练袭击,大顺政权覆灭。

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都是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战略思维,蛮干蛮从走不远。大顺军的进军路线一直非常盲从,主力从北京退守后不敢与清军决战,一再放弃自己大本营,从西安到襄阳,最终一直流动作战状态,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清到明,不是一般的改朝换代,而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历史如此,我们必须直面历史,至于后面融合成中华民族,那是后话)。除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满清的屠城在史籍中随处见,清兵所到之处,稍有抵抗,一旦城破,必屠之,血流成河,尸殍遍野,不再是小说家的渲染之词,而是真真实实的存在。

论兵力,满清入关时最多十万,而明朝何止几十万?论正义,从剃头令,到大屠杀,对方是侵略无疑。为什么南明占尽实力和正义,最后却是满清的天下?

一、儒家思想“衰落”了。

《南明史》中没有着重提儒家思想,但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南明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一个牛X的时代,一定有一个正向的思想做基础。而这个基础,在南明显然是不存在的。

二、对农民起义军的偏见。

“起义军”是“贼”,这个偏见普遍存在于南明的士大夫阶层。有这种偏见,首先是因为“正统思想”在作祟,毕竟起义军一开始反的是明朝。

其次是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从战略高度统筹全局,认清楚谁是敌人,谁是友人。即使有这样的人,也很可惜,因为他在南明的朝堂里一定是被压制的(如堵胤锡)。

三、除了利益,没有其他。

如果你一无所有,反而更容易拼命,因为你本来就一无所有。但南明的士大夫们,积累了几代人的财富,遇到问题时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家当,而不是为国捐躯。

所以,大顺军来的时候,他们投降了。大西军来的时候,他们投降了。满清来的时候,他们投降了。弘光、隆武、永历来的时候,他们也投降了。投降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保住了自己的家当。

四、江水不知愁,犹自滔滔日夜流。

江山依旧,人物全非,满清入关后,能打的王爷们一个个死去了,爷二代们沾染了养尊处优的习气,清廷的策略逐渐转变为 以汉制汉。

但南明的君臣们仍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抱着眼前的利益,“坐等”改朝换代。南明就没有明白人吗? 有,前面提到了一位堵胤锡,但这类人在南明是凤毛麟角,而且是非主流的,改变不了明朝的命运。小人当道的历史悲剧,后代当明鉴。

打开《南明史》,我们从南明的灭亡看透了人性的荒唐与朝代的混乱。关闭《南明史》,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分分合合中吸取教训,心怀家国,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