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迫感读书我爱编程

理解了神的思想,你也就成为了神——宋鸿兵推荐的脑洞级别的好书

2018-04-15  本文已影响78人  沐南秋

《鸿观》是一档分析国际形势的谈话类节目,其中一期节目中,主讲人宋鸿兵谈到他的读书经验,推荐了几本「脑洞」级别的好书。

分别是:《全球通史》、《自私的基因》、《枪炮、病菌和钢铁》、《时间简史》、《失控》、《从黎明到衰落》和《艺术的故事》。

宋鸿兵把书分成几个等级,而脑洞级别的书是其中最高等级的书。这样的书在建立自己完整逻辑体系的基础上,还能够提供突破性的思维角度,给我们带来新的思维方式。

读了除了《从黎明到衰落》之外的其他六本,对于这些神书只有膜拜。

1、《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塔里夫阿诺斯,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不是从人类诞生之初的历史一直讲述到今天,而是以一种全球化的视角看世界不同地区的历史。

以往的史书通常都是局限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以纵向的视角从古到今来讲述。

这本书首先把这种思维进行得更彻底,从第一批人类祖先诞生于非洲开始,到人类散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一直到人类已经征服了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的今天,世界的中心不断变换,历史的讲述者不断更迭。作者对于人类整体历史的延续性的把握非常棒。

而除了这种纵向的记述,最厉害的是书中的横向视角。在一段相近的时期内,从全世界的范围去理解一件事,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在这种视角下会有非常有趣的解读。

以我们熟悉的中国历史为例,我们都知道武王伐纣的故事,那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时代,同三国时代一样英雄辈出,中国的历史学家告诉我们那是由于中原王朝昏庸腐败,周武王在姜尚等一干文臣武将辅佐下结束纣王暴政,终结商朝建立周朝的故事。

现在看来,这个讲述的角度有太多的政治正确和我们的文化审美掺杂其中。

在全世界的角度上,塔里夫阿思诺是这样解读的,当时铁器刚刚开始兴起流行,这让全世界游走于核心平原外围的游牧民族获得了更高的战斗力,于是开始了一波波的边缘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王朝的侵袭,在当时一段时间范围内这样的戏码不断上演,而武王伐纣只是其中的一幕。

另外我们熟悉的汉武帝驱逐匈奴的故事,那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充满自豪感的时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犯我天朝者,虽远必诛」这样的豪言壮语都产生于那个时代。我们经常说的一个笑谈是汉武帝把匈奴赶到了西方,匈奴在逃亡的路上顺道灭了罗马帝国。

对于这段历史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在同样的经度线上,越往西方水草越加丰茂,而这是游牧民族生存的根本,所以匈奴等游牧民族一波波的自东向西,追求更丰美的水草,顺道扫荡着西方世界,给西方世界带去了无尽的动荡与灾难。而中国之所以能全身而在,是因为中国处在游牧民族西征的起点上,这片土地对于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这个角度的解释是不是很有意思?

2、《时间简史》

已逝霍金大神的封神之作。

这本书看着很吃力,虽然霍金尽量以朴素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他脑中神奇的物理世界,然而其中很多概念还是非常生涩。

不过还是从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对这个世界的底层架构,对世界的缘起与未来的可能走向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

这是一本很好的现代物理科普书,从微观级别的粒子讲到宏观级别的宇宙黑洞。这本书给我们解释了很多问题,然而带来的似乎更多是疑问与想象空间。

比如波粒二象性,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仅存于微观世界的现象,宏观世界同时存在。或者粗暴一些,宏观的物体都是由微观的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构成的,也就是任何物体都可以看成是一定形式的波动,这可以作为很多现象的解释,比如第六感、比如气场,这些人人都能感觉到而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或许最终会从这里获得答案。

暗物质也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概念,暗物质是相对于我们平时所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的物质而言。暗物质目前无法通过任何手段观测到,那么暗物质又是怎么发现的呢?

我们知道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构成了我们现代宇宙观的基础,行星围绕恒星旋转,卫星围绕行星旋转都是因为万有引力的存在。然而在更大的宏观角度上,比如星系、比如星系间,万有引力似乎不适用了。因为按照现在观测出来的物质,完全无法提供星系之间相互联系的引力,如果只有这些物质,星系早已解体。

于是人们提出暗物质的概念,认为是这些无处不在的暗物质提供了现在星系稳定的引力。而且按照计算,暗物质占总物质的比例在8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观测到的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

那么更多的暗物质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意识?灵魂?多维空间?脑洞随你开。

3、《自私的基因》

这是对我启发非常大的一本书。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这样一种基本的世界观:基因是决定遗传的最终单位,而人类、动物、植物只是基因得以遗传、复制的「生存机器」。而基因胜利的标志就是通过生殖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更加形象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机动战士Gundam(高达),而基因是其中的驾驶者。好的基因可以赋予它的Gundam更优秀的素质,让Gundam可以在与其他物种或者是同种之间的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从而得以成功存活并遗传下去。

这个理解世界的角度非常新奇,然而理解了它的内涵之后,你会发现生物界的大部分事情都可以以基因的观点解释,而且这可能会是最终极的解释。

举个例子:母爱

母爱一直是人类歌颂的伟大主题之一,为什么母爱如此普遍地存在这个世界上呢?而且不只是人类,在自然界中让人动容的母爱同样很多。而基因的角度告诉我们,母爱并不是一种伟大或者正确的感情,这只是为了让基因顺利延续的保证。

因为母亲的基因已经有50%的概率遗传到了每一个子女身上,而母亲之后的使命就是增加子女的成活率,让子女可以顺利成长到能够保护自己的年纪。而到了这一步,对于基因来说,母亲的使命就已经彻底完成了,虽然有点残酷,但是基因的世界中这就是事实。

以同样的观点,你可以解析人类世界中的大部分事情,合作、背叛、结盟、分离……

然而人类世界并没有变成纯为基因延续的冷血的概率世界,是因为意识的出现。在道金斯的眼中,意识是基因生存算法的终极产物。

没有意识存在时,基因只能被动地应对环境中出现的新变化,通过变异与进化来获得调整与适应。这个过程可能非常漫长而且低效,甚至很多基因消失在了这个过程中,而有了意识以后,人类有了很多新的能力,比如预测,比如计算,比如分析。

通过意识,我们可以主动地预测环境可能产生的变化,面对未知的危险,以最小的代价来找到解决的途径。

所以说,意识是生存算法的终极产物。

然后意识虽然可以提高生存概率,然而也给了人类一种可能:摆脱基因的控制。在意识的帮助下,人类不再单纯为生存、延续而活,而是会追求一定的意义与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放弃了让基因遗传下去的可能,或者是为了一些对基因来说无关紧要的东西放弃生命,这都是反基因的。

不过这或许是基因为了避免拥挤的另一种策略,谁知道呢。

4、《枪炮、病菌和钢铁》

这又是一本神书。

与《全球通史》一样,《枪炮、病菌和钢铁》同样是讲述人类历史的一本书,不过这本书给出的角度极其新颖有趣。

《全球通史》以宏观的视角记录全球范围内人类历史的发展,然而在读书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人类最初会诞生在非洲,而不是其他地方?为什么非洲作为人类的摇篮最后反而是最落后的,受尽欧亚大陆的欺凌?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北美成为世界的中心是否是因为白种人优于其他人种?

很多事情就怕问一个为什么,许多我们觉得自然而然的事情只要你能放开自己的思维,认真的思索,很可能会有崭新的发现。

《枪炮、病菌和钢铁》这本书就从地理位置以及人类冲突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三个因素——枪炮、病菌和钢铁——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常识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然而仔细去想,逻辑上却是那么丝丝入扣。

为什么中世纪的东方(中国)会如此强大,而欧洲大陆却混乱不堪?因为中国地处亚洲内陆,大片平原,没有很多能完全阻断文化交流、能让小国保持独立的地形,所以中国大陆会趋向于形成一片庞大的大帝国。而欧洲虽然也是一大片大陆,却充满着各种天然的屏障,让一片片小的区域(或许那时还没有形成国家与民族的概念吧)可以独立发展。

而在冷兵器时代,人的数量在战争与冲突中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拥有大片领土的中国自然获得了欧洲无法想象的优势。电影《勇敢的心》中英王派来大部队围剿华莱士,让华莱士的部下几乎丧失了抵抗的信心,那么英王派来了多少军队呢?200大军!是的,200!而在同时代的东方大陆上,忽必烈正率领10万大军于最后的南宋王朝周旋。忽必烈:你们是在过家家吗?

那么为什么仅仅几百年后清朝就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敲开国门,在欧美国家的近代化军队面前如泥雕纸塑般不堪一击呢?答,还是这片地。

近代以来,科技的力量已经取代人头数成为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的发展来自于碰撞与冲突,不同理念、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竞争是进步的动力。

中国自秦以来大部分时间都维持在完整的统一状态,这种稳定让科技发展极容易陷入僵化与保守,天朝上国,自给自足。而欧洲天然的屏障既让各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相对自由的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又无法完全的独善其身。所以在一次次的冲突与碰撞中,科技的发展成为必然。

而枪炮和钢铁,就是科技发展中两股代表性的力量。

而病菌在人类冲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在最初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的冲突中,西班牙的探险者曾经凭借一百多人的小队征服了几百万人的印加帝国。他们俘虏了帝国的皇帝,掠夺了大量黄金,最后杀死皇帝后全身而退。

一方面西班牙人凭借马匹、枪炮等武器造成了印加人的恐慌,但最重要因素却不是这些。最终死在欧洲侵略者枪炮之下的非洲人只是少数,大部分非洲人死于欧洲冒险者带来的病菌:痢疾、流感……欧洲人在长期的密集聚居生活中已经对这些病菌产生了抗体,而这些病菌在从未接触过的非洲人中却势如破处,产生了恐怖的破坏力。

不同的地理特点带来了不同的优势,优势的积累导致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5、《艺术的故事》

与前面几本书不同,《艺术的故事》不是探讨人类相关的历史,而是讲述了艺术从诞生到现在所经历的一系列故事。

这本书会让你发现,把一个事物从起源开始发展原原本本地讲述出来会是多么的有趣。你会明白我们熟悉的印象派到底伟大在哪里,他们的画表现了什么,明白现代为什么艺术氛围不浓了,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或者印象派诞生时产生如此辉煌美好的艺术。

与我们所理解的不同,从诞生之初,艺术就是为服务于一些特定的目的而生的。

最初的艺术品诞生于原始社会的一些部落中,在这些部落中,艺术品主要用于施法,用来诅咒敌对的部落、用来保佑获得猎物或者用来求得好运。所以艺术品是否合格的标准是「好用」,能否产生施法效果。那个时代的艺术品看起来具有某种原始而深刻的威慑力。

而艺术真正的开始系统、有延续性的发展是从古埃及,古埃及崇尚人类灵魂的长生,他们的世界观里死去的人类必将在某一天复活,所以艺术品的目的是尽量地描述死者生前的环境,让死者复活之时可以获得他生前相同的领地、奴隶以及猎物。所以埃及的绘画会不顾自然地强调所刻画事物的特征,他们的第一要义是清晰、清楚。

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在古希腊、在欧洲在世界各地被用来进行祭祀、记录功绩等,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大陆的扩张,艺术主要用来装饰教堂、讲述圣经中的故事。

直到文艺复兴末期,艺术才开始真正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艺术,这时的艺术品脱离了具体的「应用」价值,而是成为了单纯的艺术品。以往的艺术品或者是用来居住的房子,或者是用来礼拜的教堂,或者是用来施法的法器。

然而艺术的使命却从未终结,艺术脱离了具体的应用后开始变成了艺术家追求真善美的手段。

艺术到底是该表现真实还是表现美?这是艺术的发展史上一直在讨论的问题,虽然这个命题很少明确提出,但是艺术家们一直在用他们的实践在这两个领域探索。

最初在埃及时期,艺术的功用是记录,所以艺术追求的是形象的表达,真实比美更加重要。随着短缩法的发现,艺术家求真的能力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对真实的追求更近一层,他们开始制作真人比例的雕像,开始绘制实际上看到的场景,而不是脑中的知识。然而这个时期的艺术所描画的人物往往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完美想象。

到了文艺复兴初期,透视法的发现让人们在求真的路上前进了一大步,画家可以通过透视法画出接近于人们「看到」的景物。这时出现了照相一般完美反应现实场景的绘画,求真的探索在这里被发挥到极致。

而文艺复兴三杰在真与美的道路各自做出不同的探索,达芬奇运用他包罗万象的知识给绘画赋予了生命力;米开朗琪罗对解剖法的掌握让他可以画出人体的任意姿态,而这种姿态还是和谐与美的,他创造了最广为接受的圣父形象;拉斐尔塑造出了一种「真实」的完美形象,他笔下的圣母有人类所能有的一切美好。

貌似艺术的使命在这个时期已经全部完成了,求真与求美的探索都已经走到了极限。

然而印象派画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们认为人们观察事物得到的只是一时的「印象」,而我们最终得到的完整画面是我们头脑中知识加工的结果,所以他们的画作会充满模糊的色块与不清晰的色彩。

后印象派诞生了家喻户晓的梵高、高更、塞尚等优秀的画家。塞尚的画以色彩来表现空间与节奏;梵高用色彩、形状来表达内心的感受;高更则追寻原始艺术的脚步表现一些具有强大而神秘的生命力。他们都在以一定的手段表现他们心中的真实。

可以说,印象派是画家对求真的另一次探索,而后来的野兽派的毕加索等一批人物可以说是在这基础上的有一个发展。

而到了现代,艺术反而没了主题,因为不管是表现真实,还是表现内心,亦或是其他方面,前辈中的优秀者都已经走到了极限。现代画作中有一些探索,产生了一些看起来不像艺术的艺术,也获得了一些成功,然而这些最终只能被一小部分人理解。

寻找艺术的下一个主题的任务,或许就落在我们的肩上了。

6、《失控》

《失控》是一本奇妙的书。

这本书从头开始看下去,可能看了大部分你都不知道KK到底在讲什么,你能获得很多奇妙的观点,然而这些观点太过分散,彼此之间好像关联不大,会让人产生一种爆点太多反而平淡的感觉。

然而,耐着性子读到最后,当你真正明白了KK想传达给你的东西时,前面无数个奇异的爆点开始组成脉络,最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无法言语的奇妙概念。你会发现原来世界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前面的章节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思考点,随便列举两个。

1、比如我们都已经很熟悉的蜂巢思维。每一只蜜蜂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个体,他们只会基于环境、同伴给与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回应,比如看到花瓣就上前探索,是否有花蜜,有多少花蜜值得采摘,看到同伴的信号作出相应的反应,是与同伴一起探索,还是把信号继续传递给其他的蜜蜂。他们就像是一个个简单的NPC,只有在受到触发时才会做出反应。

然而就是这样一只只简单的蜜蜂,构成了无比复杂的蜜蜂社会——蜂群。蜜蜂的行为完全应激,而蜂群的行为却表现出了明确的目的性,你可以通过观察发现蜂群下一步是要抵御外敌,还是搬家,抑或筑巢。

一个个简单的个体构成了有意志的、复杂无比的整体。这里就不禁要问一下,作为蜂群一员的蜜蜂,它可以理解自己的行为正构成怎样一个整体行为吗?进一步,人类作为一个个体,可以理解人类社会的整体意志吗?我们作为C基生物界的一员,可以理解这个生物界的意志吗?

2、另一来例子来自于人工进化。有一个想象中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中包含了所有文字组合的书籍,虽然绝大部分书籍都是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但是理论上说,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一本书都包含在这个图书馆中。而现代已经有基于这种思想所应用的事例——软件进化。

我们知道,传统的软件的生产方式是,确定好目的之后由人工来一条条、一个个模块的编写,这样写出的软件目的明确,然而却可能由于我们无法预料到的一些漏洞产生一些致命的bug。

而软件进化则是让程序自由发展,程序自由地 在无限可能的「图书馆」中随意组合、变化,直到出现一条功能、性能上符合标准的程序,理论上只要进化下去,一定会出现符合要求的程序,就像图书馆中会出现你想要的任意一本书一样。

没有人能解读最终出现的程序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因为它往往会以无限复杂的步骤完成非常简单的功能。但是,这样进化出来的程序就是好用,它们能实现人类程序员无法实现的稳定性。

简单是人类的怪癖,管用才是进化的目标。

在这样的一个个爆炸性的观点的轰炸中,最后KK提出了她的核心观点,他认为在人类、动植物、所有生物乃至所有物质至之上,存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你可以说它是抽象的,也可以说他它是具体的,然而它却在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协调着整个世界的所有物质,以一定的轨迹蜿蜒向前。

KK称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为「进化」,而进化具有的,便是前面所讲的各个章节总结出来的一些特征。你可以从这些特征去试着勾勒出「进化」的形象,然而恐怕你永远也无法真正全面地认识它。就像一滴水无法理解旋涡,一个细胞无法理解人的思想。

如果说「进化」是神的话,真的能够理解了神的思想,你也就成为了神。

7、后记

这些书除了《艺术的故事》是一个月前看完的,其他都是在近三四年的时间中看的,对于书中的具体观点和细节已经忘了很多,最后就只剩下上面的这些观点。

然而即使只剩这些东西,也让我无比赞叹人类思想的神奇。

可以说,宋鸿兵推荐的这些书每一本书都提供了一种理解这个世界的思路,这些思路新奇、有趣、不拘一格。读了这些书也就能明白《鸿观》中宋鸿兵为何对世界形势的理解那样的深入和与众不同。

而最有趣的是,这些书并不是思想界中孤立的一朵朵仙葩,而是可以聚合并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你可以把孤立的事件放到更大的舞台上去理解,可以通过天时、地利去理解,可以通过基因去理解,也可以试着去理解这背后的无上意志。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没有看过的朋友们,赶紧去看看吧。

保证三观尽毁,世界重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