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读书儒释道传统文化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56

2020-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雲十五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

“得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上一節已經講了,得有所據也是有這個書,有所依據。比方說學佛打坐,他心中所感的理是道心還是人心,這個事是很難判斷的,特別是每一個人是很難判斷的。我壓住這一個氣了,我有煩惱,我打坐把煩惱去掉。你去掉這個煩惱,可能另外一個煩惱又起了,按照《中庸》,明道體會深刻,先王的道統,然後對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就能有所理據來說明這個事。

我們現在這樣講,在宋朝的時候,大儒和高僧實際上關係都很好的,相互辯駁,和你學佛感受的,和我學儒感受的相互交流,相互碰撞,通過這個有相互的提高,同時也有覺得誰勝誰了,誰負於誰了。宋朝的時候,這種儒家和佛家的聚會、交流很多,很多大儒入佛都十幾年,自己學佛,自己按照佛家的修養方式去修,然後從裏邊再出來,他們就是這個樣和佛家高僧形成的那種親密的關係,關係是很好的。

學習的時候要去分別心,去掉這個分別,從理上去入,這樣人才可以有長進。特別是學問、德性到高處,所辨的是很細微的方面,非常細微的,這些在我們的德性、學問水準都感受不到的。所以說有一些,像《朱子語類》還有《二程集》裏面的一部分,我們現在就不適宜看,不適宜學,他們辨析得很細微,我們沒有這個水準,體會不到,從裏邊看著看著自己就模糊。模糊之下,在頭腦之中就沒有那麼明確的義理了,這個事也模糊,那個事也模糊。

比方說,我們每個人可以感受的這個事也模糊,那個事也模糊,不求深知,時間一久就變成人思維的一個狀態了,而儒家的學習就是一個事理一個事理地都辨明確,就像我們學這些經,所體會的經義,在我們心中讓它活起來,明確得很。

所以學習進度不要求快,我們慢慢地就這樣入,入進去了,德性才能提高。每一章書都抱著這樣一個態度,一個字不能確知它的意,都不往下看,這一句話體會不到不過去。學儒的方法和宗教信仰的差異也在這裏,宗教信仰,應當說不去辨析這些義理,那我學佛,有沒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你不要問這個問題,如果問這樣的問題,就說明你不信了,佛陀說了有西方極樂世界,我就信他有,佛陀說了,我用什麼樣的方式修能夠出六道輪回,那我按他說的做,宗教信仰不辨析這些。

這一句話想說的就是《中庸》這部書的意義,同時這部書有這樣大的意義,在這一千年沒有明確的,現在程夫子把它明出來了,一直到現在。我在一開始講《中庸》的時候,就跟大家講過,一直到現在,我和很多大儒,儒家知名度很高的學者交流,依然認為《中庸》不好講,不能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