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一点,不要把生活归结于命运
首先说,本篇不是什么鸡汤文,只是想表达一个心理学观点,即人的认知会受外部环境影响,且这种影响很隐蔽,隐蔽到大部分人已经把它合理化了。
讲这个有什么意义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提升你的觉察能力。
第二个:改变他人的决策,达成自己的目的。
第三个:改变自己。
第一个,提升觉察力,就是让自己被影响的时候能及时发现,这点的重要性主要是,当你意识到被影响时,你当下的决策也会受到影响。
这里举一个心理学上的例子: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将100位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老兵分成四组,然后交给四个教官来训练,并告诉这四位教官,他们这四组士兵的素质分别是特别、优秀、一般、很差四种。
实验开始后一段时间,实验者让教官给自己的训练的队伍打分,结果发现,拿到特别组的那个教官给自己队伍打的分最高,拿到很差那个组的教官给自己队伍打的分最低。
同时,实验还设计了一个观察组,这个观察组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这四组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主要包含训练成绩、训练状态、教官状态等等。
最后,观察组给出的结果和教官给出的评分非常接近,也就是教官打出高分的特别组,观察组也同样给出了较高的评价,教官给出低评分的很差组,观察组也给出了较低评价。
我们回到实验最初的设定,这100名老兵的素质和经验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他们都很优秀,但为什么分组后,教官和观察组却给出了不同的评分呢?
关键点就在于最初实验人员给的设定,也就是特别、优秀、一般、很差这四种设定。
这种设定在心理学上叫预期心理,大概意思是指一种过分的肯定,这种肯定与自负无关,它只是意味着,你在内心觉得某些东西是正确的,或者是好的。
从上面的实验结果来看,真实情况与评分、评价并不一致,也就是我们被某些设定影响了最终决策或者行动。
所以,提升觉察力很重要,能让我们辨别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看似合理?并指导决策。
第二个,改变他人的决策,达成自己的目的。
预期心理其实并不能被视作理所应当,但也不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它只是把某些信息当成事实,并且依据他们做出了行动。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人会按照非真实的情况去做决策。
比如去头屑的洗发水广告,我们都知道实际情况与广告展示的效果相差很大,但还是有很多人去买。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现象,就是当你看见一个背奢侈品包的女孩时,在没看见包和看见包的前后,你对女孩的感觉是不同的。
这里要说的是,我们的感受其实很容易被外部的东西改变。当然,反过来,如果我们想改变别人的感受或者决策,同样可以借助外物的特点来影响。
第三个, 改变自己。
你背上名牌包包时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瞬间感觉自己变的富有、有品味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呢?原因就在它的品牌上,因为它的品牌传递的就是这种感觉,而是否真的变富有、有品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
这种变化似乎有点自欺欺人,但这种方法确实可以让自己变的不一样,比如你穿上名牌西装的时候,你一定会告诉自己不要随地吐痰,这就是改变。
另外,自己的变化不光是自己看,更重要的是让别人看,比如你想在伴侣那里呈现什么样的你?你想在客户那里呈现什么样的你?
所以,我们的世界可以因为一些小的精心准备而不同,就像标题说的,积极一点,不要把生活归结于命运,要知道命运并非一成不变,而改变也无需惊天动地,可能只需要做些小改变就能起到作用。
总结
改变可以是办公桌上的摆件、墙上的挂饰、冰箱上的贴纸,这些物品其实是在传递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既能改变自己,也能影响别人。不要试图用言语来施加影响和促成改变,一件物品可能比任何言语都有效的多。
如何让生活更积极,而不屈从于命运?不妨试着像打造一个品牌那样打造自己,把自己想象成物品,当别人拥有你、使用你的时候就会有种积极或者成功的感觉。
但要做到并不容易,本篇没有说实现的全部方法,只是想告诉大家,品牌营造出来的感觉会影响使用者对产品的真实感知,但这并非欺骗,因为使用者需要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需要的是产品衍生出来的气质。
这就像高晓松说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所以,无需把目光紧盯在生活或者命运上,因为那些虽然真实但并不是最被需要的。
所以,积极一点,不管命运如何,积极会让命运变的更好,因为它是被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