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婚姻育儿18-20年初婚姻育儿专题精选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是哪个级别的家长?

2018-11-06  本文已影响395人  佐撰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越高,这是社会的共识。但“平均”是个陷阱,它意味着并非所有学历高的父母都能养育优秀的孩子。环顾四周,身边高学历甚至学霸父母把娃养残的例子并不少见。去年微博曾有一个“学霸父母学渣娃”的热点,引发数万网友热议。

图片来自搜狐网

明明父母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但偏偏就是这样的学霸父母却把娃养残了。是因为孩子智商不高吗?显然不是。其实,究其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但今天我们只说其一:你回应孩子问题的方式可能正在毁掉你的娃!

当父母的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动的《十万个为什么》出版社,随时随地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学霸爸妈们的优势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前五百年、后五百载,没什么问题是咱回答不上来的,实在回答不上来,咱还有互联网。

燃鹅,你知道吗?这极大的优势,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重型武器,摧毁孩子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早就指出,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孩子智商发展的主要动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对孩子未来自主发展并积极适应社会至关重要。如果这四样被摧毁了,娃也就毁得差不多了。

那么,有哪些行为会造成这种伤害呢?

秒答孩子的问题

“麻麻,为什么现在没有恐龙啦?”
“6500万年前,一颗大流星撞上了地球,造成整个地球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恐龙无法适应,所以就死光了”

求知欲从提出问题开始,通过寻求和掌握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得到保护和提高,而问题不断被自己解决的乐趣和满足感才是维持终身求知欲的关键。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求知欲,都会提出问题,遗憾的是,大部分人的求知欲都在成长中被破坏殆尽,成为碌碌庸人,究其原因,无外乎缺乏解决问题的办法,失去解决问题的乐趣。

学霸爸妈们知道得太多了,随便一个问题都能应口而答,这样似乎高效率地充实了孩子的知识库,却有两个重大隐患。

第一,这样做让孩子失去了学习和掌握多样的解决问题办法的机会,无助于孩子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除了“1+1=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这种纯数理问题,绝大部分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即使真的有唯一答案,也可能存在多条抵达唯一答案的途径,这些都需要孩子亲身参与才能体会到。

在北美,很多老师反映华裔学生的一个通病:总希望老师能直接告诉自己正确答案,他们既不情愿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往往对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的问题非常困惑,不知如何处理。

人们常常把这事归结为中国学校的填鸭式教育,事实上,不只在学校,中国家庭教育里填鸭式也非常盛行,社会发展的快节奏造成父母们的焦虑急燥心理,狠不能一下子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全部倒进孩子的脑子里。孰不知,学习最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忽视过程只要结果只会拨苗助长。

习惯性地总是直接了当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孩子,孩子就难以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谈不上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慢慢的也就失去了求知欲,养成遇到问题就张嘴问人而不自己思考的习惯。更何况,知识海洋无边无际,知识更新更是日新月异,难保父母自以为“正确”的答案本身就是错的或者过时的。

换个姿式回答恐龙问题:

口若悬河,光说不听

“粑粑,为什么说人是从猴子变来的?”
“#¥%……&
@(此处省略一万字和孩子迷茫的双眼)”*

人常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保持专注力,就能持续钻研。

而长篇大论正是打击学习兴趣的利器。君不见各种会议上听众常常睡姿百态,连成人都受不了长篇大论,更别说孩子。除非你确定自己随时随地一开口都能把任何话题讲得跟单田芳的评书那么有意思。否则,如果一口气说了三分钟还没给孩子插话、提问、反馈的机会,你就是正在毁掉孩子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兴趣的保持,与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对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东西产生兴趣都是不可能的。长篇大论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少孩子的参与和反馈,就难以准确地掌握孩子是否真的理解和接受了”灌输“,结果往往是父母倒是痛快嘴了,孩子早已神游天外。

当孩子提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时,最好是用一递一进的问答式与孩子交互讨论,当然如果能动手实践就更完美了,这样让孩子积极地参与进来,可以保持孩子头脑的活跃度,更好地维持孩子对这个主题的兴趣和专注力,同时父母也能把握孩子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换个姿式回答猴子问题:

急于评判孩子的是非对错

“粑粑,我觉得《夏洛的网》里的小猪威伯真是又傻又笨又贪吃,要不是为了救他,夏洛就不用那么辛苦地织网,最后把自己累死。”
“瞎说,你才又傻又笨又贪吃呢,威伯多么善良友爱,夏洛不是他害死的,夏洛是蜘蛛,到秋天自然要死掉的!”

现在社会舆论对熊孩子零容忍,自身有涵养的父母难免紧张千万不要养出一个熊孩子,因此,对孩子“错误”的三观格外警惕,生怕孩子行偏走错,铸成人生大错。

孩子三观的形成是长期而复杂的大工程,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这是黑的那是白,而是培养孩子思考为什么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在黑白之间是否还有其他的色彩,帮助孩子养成逻辑、理性、客观和全面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单凭感情和个人喜好得出结论。

急于评判孩子的是非对错,尤其是急于批评和否定孩子“错误”的三观,既容易造成孩子逆反情绪,又妨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换个姿式回答小猪的问题:

总是“我懂得比你多”的高姿态

“麻麻,你知道吗?《小王子》这本书里说的猴面包树真的存在耶!”
“废话,只有你这小笨蛋才不知道,猴面包树在非洲、澳洲、大西洋小岛好多地方都有。”

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觉得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父母无限崇拜和仰望,学霸爸妈们则更有实力把这种崇拜和仰望保持得更长久。

诚然,孩子对父母的这种仰视有助于维护家长权威,也有利于培养年幼的孩子的安全感、信任感。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超越父母将成为孩子心智成熟的重要一环。

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巴博(Brain Barber )在他数篇有关父母养育的论文中反复指出,通过引发孩子自卑、羞耻或罪恶感来影响孩子的行为,这样的养育方式被称为“心理控制”方式,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会表现出焦虑、抑郁、与不良同伴交往,甚至青少年期出现反社会行为,心理控制阻碍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孩子就难以做到自主、自信和自立。

将孩子长期置于父母强势的阴影下,正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控制养育方式。

有大智慧的父母,不是凡事都要胜孩子一筹的父母,反而是懂得以合适的方式示弱的父母,让孩子时常获得“我比爸爸妈妈都厉害了耶”的自信和自我肯定,从而激发孩子的潜力。

换个姿式回答猴面包树问题:

划重点!

送福利!

心理学及教育学专家、耶鲁大学教授Sternberg博士把家长回应孩子提问的方式划分成七个层次。层次越高,回应的质量也越高,也就越能培养和诱导孩子更高级、更深入的思考和学习能力。爸爸妈妈们看看在自己哪一层。

  1. 回避和拒绝,例如:
    “问什么问?!哪儿那么多为什么?!”
    “去去去!没看我正忙着吗?!”

  2. 把重复孩子的问题当成回答,例如:
    “麻麻为什么兔兔喜欢吃青菜?”“因为兔兔喜欢青菜啊。”
    “粑粑为什么冬天那么冷?”“因为冬天气温总是在零下。”

  3. 承认无知或直接给出答案,如:
    “粑粑,地球到太阳有多远?”“对不起,我不知道。”
    “粑粑,地球到太阳有多远?”“149597870 千米。”

  4. 鼓励孩子寻求专业帮助,如:
    “来我们一起上网/去图书馆查查资料”
    “你觉得谁能帮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5. 利用头脑风暴,鼓励任何可能的解释,如:
    “为什么荷兰人长得比较高?”“让我们头脑风暴一下,列出所有可能的原因”(最终可能得到这些原因:基因、饮食习惯、他们都穿增高鞋……)

  6. 鼓励任何可能的解释,并对其合理评估,如:
    “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评估基因的作用呢?”
    “如何找到荷兰人饮食习惯的资料以便进一步分析?”
    “增高鞋在荷兰的销售数据怎么样?”……

  7. 鼓励任何可能的解释,合理评估,并后期跟踪,如:
    “我们分头查资料、打电话、请教专家,下周六把每个人收集的信息和调查结果拿来一起讨论”

**注,本文仅授权公众号“阅读第一”使用,其他媒体如需使用本文请与本人联系。


体验迥然不同的东西方儿童教育理念
百无禁忌的北美童书
北美反霸凌教育

和阅读有关的心理学、认知学、教育学
爸爸妈妈一定要了解的阅读元认知(上)
爸爸妈妈一定要了解的阅读元认知(下)
四年级滑坡:哈佛心理学家解读小学生阅读大坑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是哪个级别的家长?

如何培养儿童阅读习惯
不一样的加拿大:不安静的图书馆
为什么北美孩子的阅读量大
不同年龄儿童的阅读特点和给家长的建议
Read Right - 阅读教育博士与她的阅读障碍症儿子的故事
英语分级阅读概述
回首读书路
听说你的阅读量输给了五岁小朋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