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光生活禅

抖腿一族:树摇叶落,人摇福薄!大清的江山难道是抖没的?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18人  史壮宁

那年在天津,有朋友开了别人一辆豪车,据说上了百万了。这哥们特爱得瑟,喝了点小酒,还要边开车边给女朋友发短信,说要拉着她去兜个风,结果一头撞到了电线杆上。下来一打电话倒吸了好几口凉气,保险期刚过!这番得瑟付出了十几万的代价。

在晋南老家,有的地方称这种得瑟叫抖擞,比如那回我们那个爱显摆的同学不小心滑进了泥里,有人就在旁边说凉话:“这个抖擞货,刚买了一条‘猛跌跤’的裤子,看,都不会走路了!”一群人狂笑。

爱抖擞是久贫乍富的人的通病,就像郭某人的相声里说的,穷得叮当响的人一旦发财了就脱不了抖擞的嫌疑:等有钱了,要买带芝麻的烧饼吃,还得吃一个扔一个!坐公交车投币一块钱,今天爷高兴,要打赏公交司机100块钱的小费!还有一个更绝的,等爷有钱了,才不跟你们挤公交车,爷自己买一个,专走公交专用道,哼!眼红死你们!你想坐?呵!很客气地告诉你:对不起,咱这是私家车!

凡此等等,该算是抖擞得瑟到极致了。

我的理解,“得瑟”应该属于“抖擞”的词义转移,大家最常规最直观的概念,是那种不由自主的轻微的颤动。有人的腿就快抖成病了,简直是神经质,只要一坐下来,就开始止不住的颤抖,摁都摁不住。曾经有一位来我家的客人就因为抖的幅度过于大,让我的老妈很看不惯。等那人走了,老妈指着我说:“不许学那个样啊!抖得都快散架了,记住!树摇叶落,人摇福薄!”

这么舒服的抖动竟然会和自己的命运有关,我当时还懵懂着呢,当然只能唯唯而已。

后来在书中读到,大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年少时读书,坐在椅子上就喜欢不住抖腿,还时常露出轻佻之相。他的老师陈宝琛曾经郑重地提醒过他:“树摇叶落,人摇福薄。”道理并不深奥难懂,但话不投机,溥仪当然不相信自己轻轻抖几下腿就能把江山给抖没了,少年轻狂,有几个人会信这个?

可话说回来,如果我是一个面试官,对面坐着一个跷着二郎腿还不停抖擞的人,估计他被录用的人机会不大。一个做事认真的人,他投入工作,往往会达到忘我的境界,此时除了工作的动作外,身体其他部份一定会静止不动。当他不用工作的时候,也能保持自律,处于谨严的状态,正如礼仪上要求的那样“立如松,坐如钟”,把工作交给这样的人至少靠谱点。

这种颤动或者叫哆嗦,其实也是有出处的。唐代白居易《骠国乐》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斗薮通抖擞)元代关汉卿《四春园》第二折:“觉一阵地惨天愁,遍体上汗毛抖擞。”

后来,上学的时候学了一首清代龚自珍的诗叫《乙亥杂诗》,中间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然,这跟我原来理解的得瑟呀发了财烧包呀之类应该没关系,老师讲,抖擞是振作、奋发的意思,原来这词还莫须有点褒义。

再后来发现,这个词的意义远不止这么简单。汉代扬雄的《方言》里就谈到了,郭璞注解:“举索物也。”似乎是把东西举起来摇晃,为的是搜索、寻找。有时候也不找东西,就是举起来干摇。“以手举物而振拂”,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豉法》:“急抖擞筐,令极净,水清乃止。”

到了唐代的《法苑珠林》里说:“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着,如衣抖擞,能去灰尘。是故从喻为名。”头陀即是苦行僧,大家应该并不陌生,《水浒》里行者武松的便是。原来头陀的名字一度就叫抖擞,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着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既能抖擞细物,又能抖擞掉烦恼,沿用这个意思,唐代王炎《夜半闻雨》诗:“抖擞胸中三斗尘,强欲哦吟无好语。”吟不出好诗,大概是胸中尘太多了,没抖擞干净。三斗尘是个事儿,得先治矽肺要紧。

词语也是不断发展的,有的用法逐渐退隐,现在的《新华词典》里,“抖擞”就只剩下了“振作、奋发”的意思。

有时候,酒能让人暂时“抖擞”,比如平时挺怂唯唯诺诺的一个家伙,喝上个三两五两,他抖擞起精神,敢摸女服务员的小手,也敢骂单位的领导,而且所有的领导都不是什么好玩意儿,都不如他能干,要是他当是单位的一把手,就叫他们全特么下岗!

他不知道,就他这点喝酒的德性,也当不了领导,领导那得是撒完了尿都不能随便抖擞的低调人物,是“酒精考验”过的不掉链子的人,有人总结道:

“一两二两漱漱口,三两四两晃晃头,五两六两精神抖擞,七两八两一声吼,豪华一个有木有?九两一斤扶墙走,斤半墙走我不走。”

不能不说,要感谢党的好政策非常及时,这两年因为喝酒而“因公殉职”的领导干部越来越少了,八项规定让干部终于“抖擞”掉了应酬的烦恼,有人说每天回家吃一口家常便饭,喝口稀粥,按时作息,精神也比以前抖擞多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