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精读——我所理解的读书方法论
读书改变生活读书的目的是获取新技能从而改变生活。
读一本书一定要从中获得好处。如果你读了一本书,书还是书,你还是你。那你和从来没读过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区别。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会有一本书真正属于你。书没读明白不可怕,但是在读书整个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不可逆的,不但没有收获,还遭受了巨大损失。
所以读书的过程和读书方法的凝练是共生的关系,而我所理解的读书方法论简而言之,唯有精读。
读书路径
一开始读书很难做到目标明确,所以读书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漫无目的的,我读书也是从武侠小说开始,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至少从中我也获得了好处:阅读变成了和吃饭睡觉一样的生理需求。同时还一不小心积累了很多经验,你要知道,驾驶经验往往比驾驶技巧要重要许多。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觉得想象文学好像除了满足大脑的快感,并不能给我带来认知的提高,所以我不得不开始选书。进入了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这里面有一个坑经常有人掉进去:向别人要书单。为什么说不能向别人要书单呢?随着你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别人的书单永远不属于自己,往往你是因为害怕落后而不是为了兴趣去阅读,那阅读的结果必然是囫囵吞枣。更重要的是:向别人索要书单是使自己的挑书能力逐步退化直至为零的最有效方法。
那既然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大脑,我读书自然就有了方向:认清现实并思考未来。
这里有一句题外话:“活在当下”是个流传甚广的“名言”。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所谓的当下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实际上是相对于“过去”和“将来”才有意义。所以“活在当下”更准确的讲:只不是是那样存在着而已。而活在未来才是靠谱的人生策略。
有了选书的方向,下一步就是选书的领域了。很多人已经知道知识其实分两种:活性知识和惰性知识(还有很多马甲)。我曾经有过一个阶段追求各种冷知识,好像显得自己博学,实时证明,除了占用大脑带宽并不能给我带来任何好处。
最终,我确定的领域有:
- 非虚构类
- 经济学
- 心理学
- 认知科学
- 物理学
- 哲学和逻辑
- 历史
从这几个领域出发,其实选书不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个人的经验是先找诺贝尔奖得主的书,然后找TED演讲人的书,从这些书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用不了多久,书单就和滚雪球一样了。
而具体选书的方法,大概分为几个维度:
-
出版社和作者
尽量选择专业领域内知名的出版社,因为每个出版社的能力也各不相同。
而作者也是需要花时间了解一下在该领域的能力。靠谱的作者写的不一定靠谱,但是不靠谱的作者写出来的一定不靠谱。举一个不严谨的例子:霍金虽然是大物理学家,但是在人工智能的看法却是很不靠谱的。 -
版次印次
越是经典的书,再版次数就越多,所以第一版的书慎读。但是如果你要学习的领域却是比较新,只有第一版的书,那就选择印次多的。好吧我知道你要说只有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书怎么办?那就看印数,首印数量太少,说明出版社对销量并没有信心。 -
参考文献
为了习得知识而去读书,多是技术文献之类的“非虚构类书籍”(Non-Fiction)。如果书后没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那这本书不值得读——更多的可能性是,那并非是作者用笔写的,而是他拼出来的东西。 -
尽量不读译作
这点是我目前在突破的事情,虽然我知道译者都是好心,不过好心并没有什么用。译作的水平之差我是深以为然的。
目前为止,我还停留在第二个阶段,除了英语之外,我也许要需要很多的积累才可以走向下一步。从我目前的认知来说,后面至少还有两个阶段,我先简单描述一下:
-
直接阅读学术文献,因为大多数非虚构类书籍其实只是前沿学术研究的搬运工。而且是个效率非常低的搬运工。想要时刻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你不得不离开通俗作者的保护,进入到学术文献的海洋。
阅读学术文献还有一个额外的特点在于作者的态度。学术文献的作者通常不关心读者是否能读懂,他们的观点是能够自圆其说并且写清楚是我的事情,能不能读的懂是你的事情,所以阅读学术论文非常锻炼你的阅读理解能力。 -
检索阅读,其实这个名词很多人也听过,那什么是检索阅读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搜索引擎。这么说来好像这个层次并不高,其实区别在于,检索阅读是有目标的阅读,你需要大体知道哪些书有哪些领域的内容。在你需要的时候直接检索进行使用,这其实就是非常难的事情了。
阅读方法
标题其实已经很明确,我所认可的阅读方法只有精读。
这里要更新一个概念:泛读,过去的教育告诉我们泛读是泛泛的阅读。但是从前面选书的过程中你已经发现,这种书往往不值得我们阅读。所以泛读在我大脑中的定义是:广泛的阅读。
这里又要说一个题外话,现在有一个比较残酷的趋势是,上学的时候学校告诉我们低于40%就是落后了,所以有及格线;几十年前的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世界的真相是低于20%就是落后;但是现在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低于1%可能就是落后,那么未来呢?
所以只有多维度的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有可能指数级的增长自己的价值。
回到阅读,现在有很多教你速读的方法论,其中有些解释在我看来真的很牵强。比如,读一行字的时候从前向后看,第二行从后向前看,相信大脑的理解能力。在我看来这种类似的方法就是典型的以术驭道。
我所理解的速读是在一个人有大量积累的情况下,当阅读一本书时,看到以前看过的知识点,快速扫过,确认一下和以前的认知没有区别,就继续向后阅读了。
但是在不会阅读的人眼里,速读就变成了跳读、扫读、大段大段的省略。这样阅读的速度是快了,但是同样读一本书,两种人的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日积月累,差距反而越来越大。
要进行精读,基础就是只字不差的阅读。如果你足够聪明,我想你已经明白你阅读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只字不差的阅读是需要刻意练习的能力。
另外一个常被人忽视的重点就是:一本好书,即便是读不懂,也要读完。这个世界上真正有用的知识往往是有难度的,并不容易习得。体现在书的结构上类似数学上的递归结构的。你要理解第一章就必须先理解第十章。这种类型的书籍往往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
而我自己遇到的最大的坑是学而不用,所以获得的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真正有用的知识,往往需要只字不差的阅读,然后理解其中难懂的道理,将它印在脑子里,应用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去提高,再通过阅读去进步。记住这个闭环:阅读-理解-实践-阅读。
那么提高阅读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写作,或者换一个表达:像作者一样去写作。在学习领域还有一个机理一样的概念:教是最好的学。
很多人写作能力差其实是阅读理解能力出了问题,阅读不仔细,理解不深入。所以思考不严谨、不全面、不深刻。所以阅读和写作像是双生子,通过写作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反过来通过阅读理解能力去提高写作能力。
此外,写作还可以锻炼你只字不差阅读的能力,想想看,阅读你可以跳着读,写作你总不能跳着写吧?
所以总结我的读书方法,大体可以分为:
-
浏览
通过阅读目录、标题、快速翻阅一本书。一方面是为了对全书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另外一方面再次确认一下这本书是否有读的必要。 -
精读
带着框架去深入阅读一本书,欣赏作者的思想和故事,专注于思想脉络。- 搞清楚作者的主旨;
- 理解论述之间的关系;
-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书的框架和整书的逻辑链条;
- 回顾自己之前的认知中是否有参考性或者错误的;
- 更新自己的认知框架。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重要作用是为了日后以最快的速读重温这本书,最好可以取代原书。当然有的高手认为,使用检索阅读就不需要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这个阶段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 清晰的表达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 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的其他书和文章的联系。
最后,阅读能力其实也很像驾驶能力,重要的往往不在于阅读技巧,而在于阅读经验。
The best way to read quickly is to read lots , And lots . And to have started a long time ago . Then maybe you know what is coming in the current 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