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今日看点每天写500字

极简欧洲史: 不能再简单了,真的!

2017-02-25  本文已影响1180人  4ffa14c5ce6b
为什么欧洲能够集体牛逼哄哄?

1

从古希腊、罗马,到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间绵亘两千六百多年。

但全书不过二百三十页,含封面。

纸张三十二开,字号大,行距宽。

且配有几十幅插图,一幅插图就占大半页面。

全书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稍微捋一捋,也是数得过来的。

为了极简,所以慎重;因为慎重,所以精彩。

全书的精彩和意外之处颇多,值得着墨;本文仅挑六处,略作梳理和点评。

第一处:欧洲文明三元素。

这是全书的核心论调,也是统领全书的纲要。

作者在开篇便将三元素呈现在读者面前: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

随后一整章都在论述三元素两两联结:罗马帝国变成基督教的天下、教会变成罗马人的教会、基督教将希腊和罗马的成就保存下来、日耳曼蛮族支持基督教。

非常怪异的组合。第一个结合发生前,成为古典时期;最后一个结合形成后,一直到近千年之后的这段时间,称为中世纪。

发生在中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在作者的解读下,便成了上述怪异组合,或者怪异大联盟的崩裂。

也即:欧洲近代史,其实就是怪异大联盟的逐渐瓦解的历史。

在这样的线索下,全书思路极为明晰。

这是本书浅显易懂的一个重要保证:

气象万千的历史,抽丝剥茧后,如此地富有逻辑;而逻辑,是一种至简的美。

第二处:古希腊人很聪明。

看这一章令人很意外。

作者并没有从传统的角度,比如哲学、民主、艺术等方面来论述古希腊人的智慧,而是从几何学、数学、科学(虽然古希腊那时并没有科学)的视角,以小见大。

通过古希腊人创立几何学、剖析古希腊人学习几何学的动机,来窥探古希腊人的心智。

我们在学校里做几何,是把几何当习题来做,但希腊人并不仅以习题视之,也不是因为它在测量活导航方面有实际用途。在他们眼里,几何学是引导人类认知宇宙本质的一个途径。

古希腊人相信,无论世界多么纷繁复杂,无论事物多么慢无章法,都可以用简单的道理来解释。

而几何简单流畅,直观形象,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恰好符合他们心中的期待。

这个实事的选取,为后文的欧洲科学革命埋下伏笔。

第三处:穆斯林,温和的统治者,人人一律平等。

这是全书唯一一处让人忍俊不禁又心生叹息的地方。

穆斯林政府基督的地盘,在基督徒眼里,他们是无情的征服者。

但在被征服之地的老百姓眼里,他们是温和的统治者。

穆斯林容许基督徒继续崇拜自己的神,也就是说,可以不信伊斯兰教。

多仁慈啊!这时的基督教可是用强的哟!

但是,信伊斯兰有好处——不用交税,而且自己高兴用何种仪式就用哪种。

不信伊斯兰虽不危及生命,但有个坏处——要交税。

而信基督教,程序繁琐呆板,要求严格。

相形之下,作为一介百姓,非要选一个的话,两教高下立判。

当然,穆斯林也不是为了百姓好,不过是想达成某种目的而使出的手段而已。

所以,随着基督教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淡出,销声匿迹,越来越多的人改信伊斯兰,征税的规定当然要改一改,不出多久,人人一律平等,都得缴纳一笔土地税。

什么叫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

平凡的百姓总是被人拨弄的棋子。

第四处:科学家的聪明带来了什么?

科学革命证明希腊人错了,对古典的尊崇也被打破。后人追平了古人,甚至远远超越了他们。这些科学家很聪明,可是他们的聪明带来了什么?

他们发现,人类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人类其实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很聪明,可是我们不断在发现自己的无足轻重。

更惨的还在后头,达尔文把这个论点延伸得更远:人类跟猿猴来自同一个祖先。

这对自以为万物灵长的人类而言,更是当头棒喝。

我们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什么特别的生物,我们只是借由一场偶然际遇,从动物王国繁衍出来的后代。

历史其实是最应该探讨人的终极关怀的学科。

这个地方,让我读出作者心中始终有人,不管是当下的,还是逝去的,抑或是未来的。

第五处:欧洲文明的基石。

在约翰赫斯特看来,欧洲之所以这么强,主要是这种观念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归国王所有。

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归国王所有,这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国王,这也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作者在文中数次强调这个观念。

从私有财产权出发,衍生出人权观念,是西方价值的核心。

政府权力必须有所限制。

这并不是国王道德高尚,人性闪闪发光,而自觉做出的决定。

这样的观念之所以勃兴,其实是因为政府从一开始就处处受限。

欧洲君主和政府的低调谨慎完全是迫不得已,因为在这个群雄环饲的微妙平衡局面下,他只是玩家之一。若处理得不好,肯定玩完。

而中国古代的政府基本上是唯一的,不平衡的,没有任何其他力量来制约争抢,肆无忌惮。

所以中国政府可以下令停止所有的海外探险和贸易,可以推行唯一的思想学说,可以派军队破坏百姓的住处,没收百姓的私产。

但欧洲没有一个政府和国王自诩有这样的权威;闭关自守的代价高昂,也没有一个国王能负担得起。

互相为敌,互相伤害;却也是互相制约,互相警醒,互相推动。

若干得不好,自有人取而代之。

正是这样的状态,让欧洲在近代蓬勃兴起,争先恐后对外殖民扩张,以邻为壑,壮大自己;从而奠定现代欧洲文明在世界的地位。

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

每个人都有不能让任何人触碰的东西。谁碰也不行,不管是国王,还是政府。

谁碰,就找谁死磕。

这种观念,是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酵出来的,与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第六处:日耳曼蛮族的审判。

日耳曼蛮族的审判,简单,粗暴,血腥,残忍,却又可笑。

蛮族喜欢用火烧、水淹等酷刑或打仗。

证明一个人有罪,只需把胳膊放在沸水里泡一会儿,三天后这只手臂若是没有痊愈,那就有罪;

当然,还可以换个形式:把你丢进水里,浮起来就是有罪;沉下去就是无罪。

想搞清楚一样东西到底属于谁,打一架,胜者为王,可以名正言顺占有这样东西。

简直了有木有!

其实古代中国的审判的残酷和可笑程度,一点都不输于所谓的蛮族。

比如中国古代很重视口供,将口供作为定罪的主要根据。

这就是为什么古中国有那么多刑讯逼供,让所谓的犯人签字画押。

因为在以前,口说就是凭啊!

除了以上六处,全书值得细细品读的地方还有不少。

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谁才是文明的奠基者?法国的农民为什么那么拽?那时的人们为什么总喜欢谈论天气?

限于篇幅,本文捎带而过,不做具体论述。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回答开篇提出的问题:欧洲为什么那么牛逼哄哄?

答案可归结为几个因素:

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日耳曼蛮族的好战;科学;观念(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归国王所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政府必须受限!)。

而这些词语,都源于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2

世界近代史以来的欧洲一直很强大。

即便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到今天,这个世界运行的诸多规则,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方面,依然是欧洲人创造和制定的。

也即:当今世界执牛耳者,仍属欧洲,或与其同源的美加澳。

今天的世界,发达国家共三十二个,而欧洲或跟欧洲关系密切的便有二十多个,占绝对的数量。

你看,欧洲真是集体牛逼哄哄。

有人会说,欧洲的强大,是因为以邻为壑的勾当做得太多,压榨、剥削落后地区和国家太多,损人利己的事情做得太多,没有这些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支撑,哪有近代以来欧洲的风光?

是有一定道理,但看问题过于片面,纠缠于表面的细枝末叶。

试问,世界那么多国家和地区,唯独欧洲能抓住这个机会?唯独欧洲有这个能力做出这些事情来?

当时世界有那么多地大物博、物产丰饶而又属于无主之地,中国以及其他非欧洲国家为何没这个觉悟?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

欧洲的强大,根源还在其自身内在;外在不过是个助力而已,没有这个助力,欧洲也会强大。

3

这本欧洲简史也有明显的瑕疵。

其一,自吹自擂。

作者开篇第一句话:

欧洲文明是独特的,因为它一直是唯一能让世界其他地区马首是瞻的文明。

当时我就要跟它较真,很不服,那咱们大中华的脸往哪儿搁去啊?

但我还是输了。

当然,这是所有民族的特征,就像咱们自己的历史教科书,在写自己的历史时,也总会说自己的好话,认为自己独一无二,领先地球。

其二,莫非在作者心里,俄罗斯不属于欧洲?

极简欧洲史,却弃俄罗斯。

对俄罗斯只字不提;俄罗斯得多伤心?

当年,为了将自己变成欧洲人,得到欧洲兄弟们的认可,北极熊可是花了多长时间多少心思啊!

即使约翰赫斯特将俄罗斯如弃敝屣,但在我心里,俄罗斯也绝逼不属于亚洲。

其三,掐头去尾。

毕竟是本极其简单的欧洲通史,怎能奢望它太多?

其四,美化恶行。

将近代欧洲国家的血腥、野蛮的殖民扩张,说成是扩张竞赛。

施暴者在赞美自己的暴行。

然而,换位思考,发现这是人类的通病,不独欧洲人如此,我们自己也如此。

我们欺负别人的时候,不也说的很好听吗?不也沾沾自喜把欺负当做强大吗?

其实没啥好说的,只怪自己弱!

4

选读本书的初衷,很简单,想换种思路,对欧洲历史有一个整体、连贯的认识。

另外,本书题为《极简欧洲史》,便产生好奇:

纷繁混杂的欧洲历史,在作者笔下,将会是怎么一个“极简”法?

秉着一个初衷,怀着一抹好奇,从二月十一日下午到二月二十日下午,利用闲暇,翻阅本书。

现在书已看完,初衷如愿没有呢?好奇心满足没有呢?

应该说,基本如愿以偿。

还差一个“极简”。

5

所以,最后谈谈对“极简”一词的看法。

它满足了一些读者对快餐文化的心理需求。

这些读者想读些欧洲史,却又畏惧长篇累牍,也不知该从哪儿读起。

那么,极简欧洲通史,显然正合心意。

既无需遭受选择时徘徊犹豫之苦,也无需担忧卷帙浩繁以至失了读下去的耐心。

所以,“极简”一词,与速成、零基础之类的词一样,能迎合消费者心理、跟进时代潮流。

但想要将历史“极简”,是极不容易的。

因为历史涉及到太多人和事,你得具备相当的能力,能够从中甄别出哪些重要,哪些极为重要;同样,你也要做出放弃的选择,决定删减哪些内容。

这种甄别和删减,却不是随意就能完成,不能融入太多的主观性。

但终归需要一个主观的人,从客观的时代和现实出发,对冗杂的历史进行挑拣。

它对写作人的史学素养要求极高。

因此,作者在开篇的引言中,也表露出这种心声:

历史书总是会触及众多的人物与事件,这是历史的好处之一,带领我们贴近人生。不过,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诸如此类的问号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

历史曾经是新鲜的生活,如当下一般无二。

生活有多琐碎,历史本该就有多少鸡毛。

难道这些琐碎和鸡毛都是重要的吗?

当然不是。

正如吕思勉老先生在其《中国通史》中所发出的疑问:

然而以往的事情多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能遍揽,何况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

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用吕老的话讲,就是那些“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极简欧洲史》已尽最大努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