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向阳开---献给那些我不知道名字的英雄
2018年5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参加了一场名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活动形式是组织支部党员去南京参观各类纪念馆,重温历史。拟定的参观线路是: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雨花台烈士陵园。
本人拍摄 这些小朋友不认识 如果有冒犯会立刻撤销梅园新村纪念馆是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内设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馆内大量史料丰富展现了从西安事变到重庆谈判,再到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这个办事处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10个月零4天谈判,近乎十年的国共谈判史。1947年3月7日国民党逼着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董必武先生登机前那句“再见之期,当在不远”,成了展厅最后一块展区的标题,这个不远在日后历史中已得到展现。我在曾一本书里看到一篇文章叫《谈判生涯老了周恩来》,谈判需要抓住的细节太多,怎样坚守自己的论点,怎样据理力争,怎样力挽狂澜,这十年又何止老了总理一人?那些我不知道名字的英雄们一定出色的完成了智囊团的任务。从展厅二楼下来,直接进入周恩来图书馆。门口是五个时间阶段总理的照片,学生时代的总理真是英姿勃发,颜值爆表,秒杀当代众生,一群小朋友对着那张照片狂拍,不管男生女生,都在惊呼“我们总理年轻时怎么这么帅!”听到“我们”这个词,我很激动,这些00后的孩子们还记得这位的总理。通过蜿蜒的小路到梅园新村30号,那里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由于前一夜的大雨,院内有积水,踏过小水坑,我和另外两个十几岁的小男生,走到了总理的门前。在进屋的前,我们三个人不约而同在跺脚,为的是尽力甩掉脚上的水渍,不想把屋内的木地板弄湿。当时除了我们三,四周无人,我们相视一笑,我们这一行动没有多大的历史意义,但绝对是出自对历史对敬爱总理的无限钦佩与尊重。我为我们有这样的小朋友而自豪。
来自网络渡江战役主题的纪念馆国内有两座,分别是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和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我们此行参观的是渡江胜利纪念。由于赶到时是中午,正值交接班的空挡,馆内的所有投影仪器都没有开启,以至大面积的放映区一片空白。我对这个纪念馆的记忆也基本一片空白,除了那幅《占领总统府》的油画。这幅油画确切说来是我第二次近距离认真的看。第一次是在“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特展上。初中历史课本有这副插图,但很小,我只记得飘扬的旗帜和掉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去年冬天的时候,去中华艺术宫参观特展,无意中发现了这幅画,便瞬间被吸引。搞不清是想到了自己初中时代,还是被画中战士们的万丈豪情感染,就傻愣愣看着画,眼眶不自觉湿润了。这次在纪念馆我深刻感受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作品感染力,在该油画的旁边是当年拍摄的占领总统府的相片,士兵们一字排开疲惫站在墙头,即使举手欢庆也难掩倦态。再看油画中战士们分层次簇拥在旗台周围,可以看得见的肌肉线条张弛有力,士兵的眼神中有坚毅,有热情和希望。我不太懂油画,但是这幅油画传递的精神我想我真的懂了,不然我解释不了自己流泪的冲动。感谢油画的作者陈逸飞和魏景山,感谢那些我不知道名字的渡江英雄们。
拍摄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在学生时代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因为要写参观感悟,我独自在纪念馆走了近三个小时,即使走到了和平广场依旧浑身发抖,回到学校之后噩梦一周。我是一个很容易将自己沉入某种情绪的人,再次参观时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主馆我没勇气走进去,一个人在别馆进行参观。有个名为《重生·繁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族影像展》的展馆,这里展出的是新华社于2017年拍摄的30户幸存者家族合影,听说展览将持续至今年7月5日。如果刚参观完主馆区,再到这里参观内心一定舒缓很多。我一个人走进去,里面很安静,每张家庭照片你都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家庭氛围,每一张里透过排放的老物件和菊花等,你可以感受到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但是这群在一起的家人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和家庭的和睦。这个展厅让我感受到,我们踏着荆棘走来,流血的岁月难以忘怀,但是要带着坚强乐观拥抱未来,未来有无限可能。
拍摄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最后着重介绍一下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台我不是第一次去,但是,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认识雨花台,或者说我真正对这个地方感兴趣。雨花台是个美丽的名字,像下雨一样落花。传说是北魏时期有位得道高僧常在这里设坛说法,感动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由此得名。这个名字,如果你不去多想,也会认为是风景优美,可以舒缓内心的静怡之地,但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这里便成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人民的刑场。数万名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在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进馆厅五个红色的大字“信仰的力量”带着加粗放大和延申的特效扑面而来,两面墙壁上密密麻麻刻着很多名字,这些都是在雨花台壮烈牺牲的烈士姓名,总共1519人,但实际上无名烈士更多,估计有数万名。在这些牺牲的有姓名的英雄人物,很多人都没有进入我们的历史课本。官方统计共陈列了127位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区的革命烈士的文物史料,这127位烈士,我此前听闻过的只有恽代英一个人而已。初中历史课本讲到他,还有他那首就义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我记得他,完全是因为诗最后一句太霸气,我想我一定要记住这位英雄,我还记得那时为了确认他姓氏的拼音还去翻了字典。
拍摄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很多烈士,你不来这里,永远也想不到,在那动荡的年代,有人坚守着崇高的信仰,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不懈奋斗,不懈努力。你很难想象,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到30岁,最小的牺牲者只有16岁。很多人刚刚学成归来,有斯坦福大学优秀的毕业生施滉,有在法国,德国和苏联,接受新教育的进步青年,如邓中夏,谢文锦,李得钊和黄励等。在生命最绚烂,最黄金的岁月,他们没有选择安逸,而是为了一个民族,不断的奋斗去抗争。他们很多人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全心全意为中华名族这个大家在矢志不渝,在不屈不挠。在那个内忧外乱纷争不断的年代,共产主义到底是用什么力量让这些仁人志士如此坚信,并以此为毕生奋斗的信仰?那时才成立不久的共产党,没有深厚政治的背景,没有丰富的活动经费,怎么就可以争取到那么多党员群众?这些烈士中,很多人正式党龄一年都不到,他们便能带着这份信仰,面对敌人的各种严酷刑法。为什么?为什么?在参观过程中,我一直试图在找这个答案,终于在谢士炎烈士这段审讯记录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党的名称并不重要,它们只有好坏之分。我在国民党部队很多年,经历过很多阶层,所以我有资格批评它没有前途。至于共产党,我至少欣赏它的活力、热情、组织与建设新中国的理想,因此,我选择我欣赏的党。而且,我认为国民党是妨害共产党早日建设新国家的最大阻力,所以,我用国军少将作战处长的身份,帮助共产党消灭国民党!”
拍摄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2011年的时候,我也去过雨花台。我只对陵园里,那座九个人的雕塑有印象,至于后面的烈士纪念馆,纪念碑,全无印象。再次来到雨花台,我才发现,在壮丽的丰碑之后,有这么多值得挖掘的故事。那些年,我错失了去认识这群英雄的机会,这一次不能再错过。雨花台这里有中国革命史上最悲壮的史篇,你只有去过烈士纪念馆,你才知道,中国历史上,那些坚贞,那些崇高,那些不屈不挠。雨花台这里有遍地青山处处忠骨的昂扬精神,你只有抚摸过那些青山,那些绿叶苍松,你才明白那样的无悔,那般张狂的斗志。雨花台的激情是从心底升起的,那燃烧的圣火,那不灭的信仰。
烈士黄樵松作诗云“十年戎马久离家,踏遍关山与水涯。待到功成归故里,携儿月下种梅花。”这群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千千万万家庭的和乐幸福,而他们甚至与自己的孩子素未蒙面,“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那些即将要来雨花台参观的朋友,请用稍微多一点的时间,去漫步,去瞻仰,请稍微多一点的时间,去铭记!
拍摄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听着口琴版的《国际歌》慢慢写下这些文字,我的家乡是个革命老区,那里也有烈士陵园。小学时代,每年定期会组织去烈士林园扫墓,听新四军老爷爷将战斗年代的故事。以前看到那些烈士,我都只能叫叔叔,阿姨,如今再看,有些我只能称为孩子,一些只能称为前辈。人长大了,阅历多了,原本的那份豪情壮志却慢慢消散,这不应该是成长的代价,这是颓废的借口。
站在即将到三十岁的路口,请好好想想,怎样活着才能叫无悔,才不是虚掷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