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的仪式感
关于吃的仪式感
焦小桥
关于吃的仪式感
在大约七八岁时,我家在小院的角落里养了头猪,那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活水平还不富裕,买猪肉凭票,我们姐弟经常把自己碗里的饭省下来,偷偷地给猪吃,盼望着猪快快长大,过年时痛痛快快地吃猪肉。
快过年时,我爸牵着猪,姐弟们在后面跟着,去很远的一个屠宰点杀。我们神气地走在路上充满自豪,这是我们家养的猪,亲自喂大的猪呀!猪摇着尾巴,扭动着圆滚滚的屁股,我们像一支快乐的队伍。
到了那儿给猪过秤,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98斤,才98斤!有些人都笑出了眼泪。有什么可笑的,我们扬着头,沉浸在喜悦中。那时不知道98斤的猪是什么概念,反正是我家自己养的大肥猪。
回家后爸爸便忙活着烀猪肉,我们就眼巴巴地等着,中午都不吃饭,盼着吃猪肉,下午三点多钟,爸爸端上热腾腾香喷喷的猪肉,还有他精心炒的菜。我们围坐在饭桌旁,馋的口水直流。
关于吃的仪式感
我妈妈蹲在地上洗衣服,她嘴里骂骂咧咧的,又开始哭眼抹泪,说她很辛苦,都不帮他干活,就知道吃。
家里气氛有点紧张,那期待已久的猪肉什么味道记不得了,妈妈的眼泪和她的抱怨全记住了,我妈从来都不做饭,下班经常热衷管别人家的事。那天,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猪肉该多好,吃完饭妈妈再洗衣服也行呀!
心疼爸爸,从那时起,放学后回到家便捅炉子,熬苞米粥,等爸爸回来弄菜。我们姐弟成家后都喜欢做吃的,想起爸爸做的那些菜的味道,爸爸善良慈爱的面庞就出现在眼前。
一些熟人和朋友见面经常说:改日请你吃饭,一起吃饭交流情感增进友谊,每个节日家人们欢聚一堂,在餐桌上热热闹闹边吃边聊,吃的是幸福的团圆,和浓浓的亲情。
关于吃的仪式感
我们家乡有一种绒山羊,熬出的羊汤味美肉鲜,一碗羊汤25元。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自己熬羊汤。
那时是冬季,我在早市买了条羊腿和羊肉,以为瘦的羊肉好,就选了没一点肥膘的,起大早我就开始准备,赶上那天外面要下雪,天空灰蒙蒙的,心里挺压抑的,一会儿摔了碗,一会儿掉了盆。
到中午,看锅里熬的汤颜色不对劲,一点吃的欲望都没有。这时家里男生下班了,进屋就生气地说,做什么这么腥?我盛了一碗给他,还撕了盘羊肉,他撇了一眼,拒吃。转身回卧室怄气了。
我想对他吼,喝了一口汤,味道不对。就没了脾气。尽管我后来学会了买合适的羊肉,成功地熬出了纯正的羊汤,但现在我不做了,就两个人,也喝不多少,出去喝多省劲。
每逢休息,我们都不早早起床,等到快中午时,去最高档的羊汤馆喝刚熬好了羊汤,吃羊排,清炒羊肉。为了省点钱,自己忙的团团转,吃的还不开心,何必呢,花钱享受买舒服,人生短暂呀!
邻居妮妮说过年时她一家三口,开车和爸妈回吉林老家过年,四世同堂,全家五十多人相聚,女人们忙着做饭,每顿都相当丰盛,剩了很多,下顿又做新的,每天剩菜没地放,就倒掉了。
关于吃的仪式感
东北人实惠,很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别人看,为抢着买单都能打起来,仪式感太强烈了,有时太奢侈浪费。
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不像以前那样馋这馋那,买不到。即使想买,又不舍得花钱。
胡吃海喝引起三高,得不偿失。
有一天在电视里听歌手龚琳娜讲一段,她家里吃饭的事挺有趣的,她的丈夫老锣经常下厨做饭,他是一个认真的德国人,追求吃饭的仪式感,就是吃饭时要穿戴整齐,正襟危坐遵守标准的用餐礼仪。
可当他装备好来到餐桌时,龚琳娜和孩子们都早已经迫不及待地大吃大喝了。想想那种场面多欢乐。若是龚琳娜和孩子们一本正经地等着,家庭气氛太压抑了。
家人朋友在一起吃,随意惬意友善友好,就是最温馨美好的仪式感,切记若聚餐时大家都低头摆弄手机,那就失去了一起吃饭的意义了。 关于吃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