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诚信,叫赊小鸡
何漩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春天,总有赊小鸡的挨村挨户叫卖,这应该是那个时代很少见的商品交易形式了。除了国营商店,供销社,代销点,几乎没有卖东西的。每当村里响起一阵阵悠扬的“赊~小~鸡来~”,女人们便放下手里的活,拿一只筐,或簸箕,小笸箩,甚至筛子,陆续来到街上,聚集在赊小鸡的周围。笼子里的鸡雏挤在一起,叽叽叽叽地很是可爱。嫩黄色的最漂亮,长大了是白鸡,灰褐色花点的也不错,长大了就是芦花鸡,还有黑色的,看着就精神。
有一种诚信,叫赊小鸡女人们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各种颜色的都要几只,还要看个头,精神头,爪子大小。边挑选还边挑剔。
卖家知道解释也无用,索性不解释。只是不让这些老娘们儿们自己动手,看好那只,好,拿出来,放到你的筐子里。看好这只,行,也拿出来,放到你的筛子里。
捡了(liao)卖了(liao),最后一只不剩。
卖方一般是中老年男人,或因年老或因体弱,干不了重活,且有一定技术,会批量孵小鸡,还能简单记个账。在当时的农村,符合这些条件的,也算凤毛麟角。
买方全部是中老年女人,几乎找不出个识字的来。
挑选完毕,女人们着急回家,端着鸡们,有点累,放在地上,鸡仔们跑出来了。于是,一致埋怨老汉记账太慢了,离家近点的干脆端着小鸡们先回家,还不忘扯一块网片先盖好。然后再回来等老汉慢慢记账。
“你十个,对吧?叫什么?”
问到的女人就报上自家男人的名字。一切就算ok了。不需要合同,不需要契约,甚至不需要签字画押,一桩买卖就完成了。只等秋天,小鸡长大了,喂得用心的甚至开始下蛋了,赊小鸡的又来了,拿着本子,根据上面的名字和数目收钱。女人们手里攥着准备好的钱,嘴里埋怨着公鸡多了母鸡少了,还没到夏天就死了几个呀,就把钱交完了。这一年的一桩买卖,彻底完成。
别觉得几只小鸡,算不上什么买卖。错了。
当时的农民,在生产队一年挣的工分,仅够口粮,劳力少的家庭甚至要贴钱才能分够口粮。所以,鸡是家里的银行,柴米油盐都拜它所赐,自然待遇不菲。
女人们把小鸡雏捧回家来,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这些小生命。因为,鸡的成活率及母鸡的多少决定了第二年的家庭财政状况。
有一种诚信,叫赊小鸡刚开春,天气还有点冷,家里的主妇把炕上的被褥卷成被窝卷儿,露出炕席,再在席上铺上塑料布,把小鸡放在炕头上。晚上,担心被猫或老鼠稀罕了去,拿绳子把鸡笼吊到梁头上。直到小鸡们长成大鸡。每天傍晚,鸡宿窝以后,不管多累,女人们都要检查一下,是否都按时回家了。早晨,做饭之前,先打开鸡窝,一个一个提出来,一手提着脖子,一手摸一把鸡屁股,这只鸡今天是下蛋还是歇窝,就心中有数了。
有一年,也像往年一样,春天,赊小鸡的老汉又来了,女人们也都赊到了小鸡。秋天结账的时候,却不再是那个老汉,而是一个英俊的年轻人,据说,是他父亲生病了。小伙子拿着账本,账本上记的名字都对,数目都对。女人们交了钱,没有人关心他是什么时候离开了村子。
然而,不久,大家就发现村里的一个姑娘不见了。
姑娘很漂亮,婆家是本村的,年底就结婚,婆家娘家都早早把一应物品准备好了,只等日子一到,就过门。可是准新娘却不知所踪。一家人拼命找,最着急的当然是准新郎,都急哭了。村里各种议论,说的最多的是跟人跑了,跟谁跑的却又说不出来。
能跟谁跑呢?村里的小伙儿一个不少,外面的,也不可能啊,姑娘白天和大家一起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在家待着做点针线,没见她接触什么人啊!
第二年,赊小鸡的没来,大家又开始议论,是病没好吗?他儿子为什么也没来呢?
又过了一年,姑娘回家了,怀里抱着孩子,后面还跟着个小伙子,有眼尖的,记性好的就说,这不就是那个赊小鸡的他儿子吗?
现在早就没有人赊小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