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魍魉之匣》

2020-10-03  本文已影响0人  楚木巽

摘录及笔记

蜡烛病:一种传闻中的病症。得到这种病的男性的性器官会像蜡烛一般逐渐融化。或说是对梅毒的误解而来。
就算发话者在说谎,离开你口中的言语将会自动传达进对方的心里,任凭对方解释,问题不在于如何表现,而是听者如何解释。
预定调和:德国十七世纪哲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Whilhelm Leibniz)的学说。t他认为世界由无数单纯且单一的单子基于因果所构成,而一切的因果则在至善的神之意志下预先决定了。

这本书的魍魉之匣到底想说明什么,或者其深层的寓意究竟为何?

“匣子”一次在文中一开始就有出现,似乎所有的人所有的物都是一个匣子,木场大爷在一开始将自己比喻成一个糖果匣,说是糖果匣但其实里面什么都没有,大爷说自己不善于与女性交流,只有将某种如“警官”之类的特定身份当作一个匣子,而将自己装入其中时才能与其正常交流。

对于这一点我想是因为当大爷将自己用某种身份作为匣子并进入其中时,与其交谈的人对匣子里的东西的猜测就是基于这个匣子本身进行的,对这个人的认识和猜测都是基于这个匣子本身具有的意义,而本身是空匣子的木场也在此时被交谈的对方赋予了相应的意义。而大爷这个“匣子”内部其实什么都没有,所以说“木场本身就是这个匣子”,如果这个匣子不带有什么特别的身份的话,那么外部的人又该怎样来理解木场这个人呢?或许这就是木场必须以一种特别的身份才能与女人交谈的原因吧。

还有本篇小说对于“动机”的探讨,我觉得也十分有趣。作者认为犯罪也许并没有所谓的动机,只是在一瞬间的某一个想法让人做出了也许犯罪者本身都无法理解的行为,而犯罪者在这种状态下对我们普通的理解来讲属于“不正常的状态”,而犯罪者会为了回到所谓“正常的状态/日常生活”而进行一些类似“仪式”的行为。而动机往往是作为无法理解的外人为了方便理解而在后来给一个没有什么具体原因的果加上的一个因。虽然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是我认为大多数的犯罪其实是有明确的犯罪动机的,京极堂的很多理论之所以给人诡辩的感觉(既不是谎言也不是真实)在我看来就是因为他确实洞悉了一些事物的比较难以察觉的到的方面,但是这些方面并不总是适用于大多数情况,而诡辩则是给人一种将这些方面通过空口白话进行一番放大,并佐以一些特殊的案例,让人感觉很神奇但确实有一番道理,这就是诡辩。不过这个系列的一大看点也就是看作者借京极堂之口输出一堆奇奇怪怪的知识(京极玄学),还有半本书半本书的诡辩。看完以后感觉故事并不复杂,不过作者偏偏用两本书来讲了这个故事,从篇幅上看总觉得冗余,但是看完后又不觉得他在说废话,这可能也是京极夏彦的魅力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