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彳· 亍|沉潜的现代台湾行系列(三):高屋如此建瓴

2015-08-29  本文已影响45人  whywhom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在简书独家转载

2015-08-21 c2design

摄影:赵汉平

撰文:陈   琛

编辑:姜素梅

台湾建筑之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建筑师之一是王大闳,之前我并不了解他,在听了王俊雄先生关于台湾现当代建筑的讲座后,我不由得想起高屋建瓴来,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和过人的才华胆识,在时代的洪流中亦难免无奈和唏嘘,感怀于时代的机遇和人生的际遇是如此机缘又叵测啊。

↑王大闳先生(左一)与友人合影

在台大校园里初识王大闳的作品学生活动中心,并不以为然,看得出传统的空间格局和细部匠心,悟得到俭省的折板屋顶和梁架初衷,但为之所动的是,在热络的当午,坐在庭院一角的阴影里,潺潺的水声化作沁然凉意,这便应了情境二字吧。

↑台大学生活动中心近景......

↑台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花窗和庭院 ↑台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庭院

学生活动中心经过近年的一些小规模改建,使用情况可以说十分的充分。一层的开放空间,餐时熙熙攘攘是挤满了风味的食堂,空时依然三五成群是荡漾着人气的会场;围绕着小小天井,二层簇拥着多个社团,各种有趣的青春寄语标榜在门口,中午划过各家门口,家家高朋满座热气逼人。这才是学生活动中心该有的样子罢,恣意随和,开放热络。可以人声鼎沸,可以安然一隅,可以在门帘上夸张的涂鸦,可以在天井中大胆的宣言。面对这样的场景,大闳先生应该是欣慰的。突然觉得,一个建筑成功与否,不在于它能多少次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下,而在于它多长久的保存在使用者的记忆里,即便是有微词,也好过貌似的完美。

↑台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风味食堂

↑台大学生活动中心的一角

这次短暂台湾行对于大师的寻踪,终是不可能尽兴的。好在和师长朋友们的交流中我还有进一步的收获。

从自宅、虹庐的读到现代建筑的自由开放和意境融通,从台大礼堂和故宫竞图读出传统屋顶的大气演绎和精妙韵律,从国父纪念馆竞图读懂前辈一颗本源传统、开明创意、娴熟技艺、力推时代的赤诚之心。终究是弦断有谁听,国父纪念馆的呈现还是辜负了先生的初心,造化就是这般弄人,建筑师在成就作品的每一步都充满博弈和权衡,差强人意的背后难免几多弦外之音。这椰林大道的尽端,终于是没有出现台大礼堂简约大气,韵律翩然的倩影;国父纪念馆,也终于只是用撩起的檐口表达了无言的抗争。

自宅

↑王大闳先生(右一)与友人合影

↑自宅旧照

虹庐

↑月洞门与建筑外观

↑天井

↑楼梯

↑客厅与餐厅

↑卧室

台大礼堂

↑模型照片

↑侧立、剖面图

↑正立、剖面图

故宫博物院竞图

↑模型照片

国父纪念馆我是错过了,但也不算遗憾。

建筑的意趣总有几分在这些历史掌故之中,遭遇大历史碾压的痕迹就藏在你的读解里,当上位精神的传达终究阻碍建筑灵魂的完整高贵,历史便用另外一种方式给你开一个不大不小的冷笑话。

国父纪念馆

↑模型照片

就是今天,我只是对着几十年前先生的黑白模型照片,依然被深深的感动。大师悄然一隅,有如此手笔,创新的胆识和技艺即使今天依然可以纵横世界建筑之林。在读先生的故事,丰富的阅历和内心的富饶是不尽的源泉,喜欢他登月纪念碑的梦想纯粹,喜欢他科幻小说的不变初心,对未知和无穷的敬畏,对生命和探索的投入,令人钦佩!

感知王大闳,会受到一种莫名的鼓舞:

饱有生活的热情执着,

安然内心的广阔无际,

自由的灵魂,

坦荡的内心,

这是我的向往。

致谢:王俊雄先生分享的案例资料图片!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版权归陈琛工作室所有,欢迎转载。

投稿邮箱:c2design@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