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和马东这一对CP,我觉得很好啊
最近许知远的《十三邀》火了。
这是一档颇严肃深刻的访谈节目,由许知远找寻他自己心目中想要访问的对象进行对谈。当然,这个节目火了,不是观众变得严肃深刻了。在《十三邀》的第二季第一期,许知远采访了马东。节目播出后,许知远被众多自媒体攻击。他是被骂火的。
针对许知远的抨击主要有三点。第一,他自诩为知识分子,是一个迂腐傲慢的文人。文人这个词,在当下的语境果然有点嘲讽的意味。我很早就看过许知远的书,确实是有文人腔。但倒不至于迂腐。他是有点儿不合时宜的意思,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除了著书写作,还是个创业者。他的单向街书店,已经是北京独立书店的标志之一。
第二,有人翻出他曾经与俞飞鸿的对谈,并称之为猥琐、迂腐的中(老)年男人。比如这篇公众号文章:
题目真有够激烈的。吓得我赶紧去找了这期节目来看。看完了,并没有觉得许知远有什么问题。的确,他长得不大好看,皮肤粗糙,顶着一头败草一样的须发,好像刚被电击过似的。他笑起来的时候也不好看,带着点羞涩,乍一看还真有那么一点猥琐的意思。但是他在采访罗振宇和马东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笑,也是这样的表情。如果这是因为猥琐女性才有的笑,那他对罗胖子和马东也起色心?
女权主义已经是某些自媒体们屡试不爽的伎俩了。这类以服务女粉丝为主的微信号,最爱写的,就是各种能激起女性情绪的文章。标题越刺激,越挑逗,他们的粉丝就越买单。偏偏这样的文章还多人看。恕我直言,写这样的文章,就是作恶。
↑许知远对谈俞飞鸿然后就说到这一场跟马东的对谈。很多人说这场对话很尴尬,我倒觉得一点也不,反而我认为这是一场很精彩的对话。人们觉得这是一场尬聊,因为里面有冲突,有冷场,气氛不够融洽。但这正是《十三邀》跟其他节目不同的地方。人家又不是来聊对象,要那么其乐融融干嘛。许知远早就坦言,他是带着偏见来跟人对话的。他的偏见,就是这个节目的色彩。
许知远一定是个很“讨厌”的提问者。他擅于提问那些你曾经也思考过、犹疑过,现在却不想再提起,试图遗忘或者掩埋起来的东西。他更讨厌的地方,在于他总是在挑战你的意义。他会告诉你,你正在做的那些事情,他觉得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在采访罗振宇时,他质疑《罗辑思维》的知识快餐有没有价值。面对俞飞鸿,他认为她”堕落“了,之前有艺术追求,到后来拍一些庸俗不堪的电视剧。到马东这里,他自然也准备了足够多的偏见。
面对这样的提问者,想必是挺有挑战的一件事情。然而马东是个聪明人。在访谈中,马东表现得比我印象中的更机智和幽默,并且不乏坦诚。
↑《十三邀》第一季第一期:许知远和罗振宇“好的内容,就是要有价值观的冲突。”这是马东的观点。这也是他的《奇葩说》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核心。我说许知远和马东之间的谈话好看,也是因为充满了价值观的冲突。
许知远对当下的一些文化现象,说出了“粗鄙”这个词。在他看来,大众流行文化是粗鄙的,且甚嚣尘上,令他感到不满。显而易见,有针对《奇葩说》的意思。他说,我们曾向往过“精致”,如今却是“粗鄙”的东西大行其道。这难道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吗?
马东回应:精致从来只是一个假象。
他认为我们的历史是由5%的识字的人写的,因此它看起来相对精致。但是剩下的95%,其实才是人类的主体。“在这个世界上,大概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剩下的95%,他们只是活着。”
最近这些年,由于技术的发展,这95%的人开始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自媒体。当这95%的人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那显然是要比5%的人的音量更大。
“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是沉淀的结果。”马东这样说。当95%的追求娱乐的人开始发声,那5%的精英自然就会觉得不适应。
关于大众娱乐的价值,是他们之间冲突的焦点。许知远始终(固执地)认为,人们应该追求更加永恒一点的、能穿透时间的事物,而不是沉浸在一些肤浅的、看似新鲜热闹却是昙花一现的娱乐。
从这一点来看,许知远是相信进步论的。他会认为人类朝着更好的方向演进,所以,一个有责任感的有识之士,就应该去追求那些长久价值的东西。
马东却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观。他认为历史并不总是在前进的。历史是不断遗忘,重来,遗忘,再重来。几个世纪的启蒙运动,科技迅猛发展,人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却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人群的结构也没有大的变化。谈到群体,马东说了一句十分悲观的话:民智开了吗?
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答案显然是一致的:没有。
这就是许知远“乐观肤浅”的地方,他认为通过有识之士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人达成共识,一种让世界向善的共识。
这也是马东“底色悲凉”的地方,他认为人群的组成结构没可能轻易的改变,绝大多数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很难转变。95%的人,就只是活着,然后追求娱乐,如此而已。商业的成功,就是要顺应这绝大多数人的意愿,他们想要什么,就喂给他们什么。至于长久价值的事情,就留给5%的人去考虑。
对话谈到最后,我们发现其实许知远和马东都是明白人。他们都清楚这个时代在发生什么。许知远们所固守的人文主义传统,在现代科技和商业浪潮面前,显得有些不堪。
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各自的选择。许知远自然也是个聪明人。但他选择相信一些陈旧的价值,对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力量保持怀疑批判态度,有点儿鸡蛋对高墙的意思。
马东的选择是,既然大势所趋,那么就顺流而下。在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谁也不知道驶向哪里,未来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也未可知。在谈到改变这个世界最强大的驱动力,他说到,“绝逼是技术的进步”,而个人则显得无比渺小。
最后,马东说,他和许知远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想他指的是,他们都在世界的变化中感到了个人的失落。不同的是,许知远表现为“愤怒”,而马东他则表现为“悲凉”。
这其实是一场很精彩,很有价值的对谈。充满了冲突、机锋,最后还有难得的和解。只是在某些自媒体刻意曲解的误读中变形走样。
看完这场对话,我对马东多了点喜欢。他圆润,通达,透着些许对众生的同情和理解。但是我也愿意给许知远更多一些赞同。毕竟,在一片看似繁华的喧闹中,我们还需要一些看起来有些讨厌和不合时宜的人,来给时代这辆疯狂高速行驶的列车降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