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需要遵循一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身为教育工作者,如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就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伤害学生。
01顺序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例如,身体的发展一般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去发展;再例如,我们会讲到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是按照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来发展的。
启示:循序渐进。
02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启示:不要搞“一刀切”。
03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不同速。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速度比平时要迅速得多。其次是不同方面不同步。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启示:抓关键期。
04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生生互补)。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生心互补)。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启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05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启示:因材施教。
重点区分:
1.顺序性VS阶段性:
未上幼儿园上小学VS 幼儿园小学化
2.阶段性VS个别差异性:
在三年级和五年级搞一刀切VS在三年一班搞一刀切
3.不平衡性VS个别差异性:
一个人VS多个人
身心发展记忆规律记忆口诀:顺间不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