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杂剧故事——单刀会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传统艺术形式。
最早见于唐代,称参军戏。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戏剧”的意思。
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南方也产生了一种与宋杂剧不同的戏曲——南戏,又叫戏文,又因为产生地在浙江温州,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完全表演故事,结构可随故事变化,不象宋杂剧基本由三段构成。南戏音乐以南方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

据王国维统计现存院本名目689种中,所用曲调以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民间歌调为多,而在宋官本杂剧中所用曲调则以大曲、法曲和词调为多。在形式方面,金院本较宋杂剧有所丰富和发展,出现了某些新的形式。
元初到元大德年间(1279~1307),元杂剧发展至鼎盛时期,大都以及各地的杂剧演出非常活跃,作家辈出,名作如林。元杂剧的音乐 元杂剧结构相当严谨,一本戏基本上可以分作4折;这种分折结构符合于戏剧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的一般规律。4折之外,还有短小的具有开场或过场性质的楔子作为补充。与唱腔有关的脚色分行是由宋杂剧和金院本发展而来的,而分工更为明确、细致。
但是咱们现在也就看个热闹了,今天起,我们就来看看旧杂剧的故事吧。
先说一出三国戏——单刀会。

元关汉卿撰,四折。全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事出陈寿《三国志》本传,为民间流传表现关羽英武的故事。在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咏传奇名的[哪吒令]曲牌中就有“这一本是《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的唱词。
关汉卿《关大王独单刀会》杂剧,有元刊本,保存唱词和简单科白;明改本为演出本(《元曲选外编》)。明无名氏亦有《单刀会》杂剧,已佚。今昆曲演出的《训子》、《刀会》两折即《单刀会》杂剧的第三折和第四折,《训子》有所改动,《刀会》基本是原词。

故事说的是三国时期,东吴鲁肃为了向刘备索还荆州,拟以宴请关羽为名,欲於席间埋伏逼索荆州。关羽明知是计,却慨然应允,仅由周仓随行,携带青龙偃月刀过江赴会。席间关公演述当年血战之勇、拥刘备之忠义,正义凛然、威严立生。而当鲁肃出言索取荆州时,关公大怒,痛斥鲁肃,说荆州本刘家产业,埋伏的刀斧手皆为关公所震慑,无人敢动。关公大步踏向江边,为关平接应而去。

昆曲中沿用[双调新水令]套曲“大江东去浪千叠,趁西风驾著这小舟一叶……”,唱词气势磅礴,曲调雄浑豪放,不仅该唱段脍炙人口,该剧也是昆红生戏的一个重要剧目。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