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故事民俗

老人怕火烧要土葬,却凑不齐抬棺人

2017-11-09  本文已影响35人  人物速写本
图片引自网络

孙安兄弟,从读大学开始就一直生活在城里,买房安家、娶妻生子后,更是少有回乡。孙安母亲七十一岁,前段时间在城里,身体、胃口还都很好,只是不习惯城里生活,孙安就让大姐给接回了老家。没曾想半个月不到,老人家就突发脑溢血,走了。这回孙安兄弟是连夜赶回了老家。

孙安大姐在大学落榜后,就没再继续读书,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她就去沿海打工,供两个成绩较好的双胞胎弟弟读书。弟弟大学毕业后,大姐也有了意中人,在外面打工认识的一位老乡,两人在离老家20多公里的县城安居落业。其实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很多次都想让老母亲搬去城里住,可当娘的就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说城里人虽多,却没一个说话的人。

刚踏进老家的堂屋大门,孙安看见一口棺材,就满腹狐疑,问大姐:“我不是说回来再商量,怎么这么快就给买上棺材了?”孙安在外打拼多年,已经接受了人死后火化、进公墓的习俗,并认为那是文明,所以知道母亲死后,第一考虑肯定是火葬。他想的是母亲埋在公墓里方便逢年过节去扫墓。再说,父亲当年也是火葬的,孙安不想父母死后还要分居两地。

“这棺材不是我买的。”大姐叹一口气,“你们果然是忙得很少回家,什么都不知道。母亲前几年摔伤后,就给自己准备了棺材、寿衣这些。她说尘归尘、土归土,想葬在老家,土葬。父亲进火葬场那天,母亲哭成那样,你以为他只是舍不得一个常年不回家的人吗?”

“所以这就是她不想住城里的真正原因?”孙安很不理解,“真是封建啊,他们那一代人!”孙安跟同行的弟弟商量了一番,想的是既然人已经装棺,就按照老家的风俗办吧。

在乡下办丧礼,吃喝、法事、抬棺、挖坑、砌坟等一系列事都少不得人手,孝男孝女,最好是孝男,是要拿着红包,到别人家里半跪着,邀请外人去帮忙打杂。以前红白喜事帮忙,村里人都是免费的,给那些红包都只是图个吉利,数目都不大。这些年则不一样,很多人外出打工,留守的青壮年越来越少,厨房、打杂倒不说,挖坑的“四大天王”、抬棺的“八大金刚”共计12号劳动力,则实在难找了。孙安脚趾头都跑大了,也找不齐12号人。

孙安几天奔波折腾、没吃没喝、熬夜守灵,还要抽空出来接打电话,牵挂城里的生意,还真有点体力不支。他拖着疲倦的身体站在田坝上,远望乡村寂静的夜色。在几声犬吠、几点灯火中,他仿佛回到了饥肠辘辘的童年,想起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没今天好,那时的乡村却是那么热闹,就连死了人办丧事都热热闹闹的,而今天连抬棺材的人数都凑不够。

大姐披着袄子走过来,说:“阴阳先生说,可以去外村找人,他还可以介绍,你去走一趟就好,如果不认识,就找个老人带路。只是请外村的人,红包要准备多点,要不然别人可能不会干。”

“非要8个人抬棺吗?实在不行我和弟弟上!”孙安也并非舍不得多给点红包,而是实在觉得这个土葬没必要。

“这是规矩,我们也没办法,妈就信这个。”大姐说,“再说我们只有这么一个妈,辛苦也就这一次了。”

“姐,要不还是火葬?方便。”孙安说。

“土葬是母亲的遗愿,虽然没有写成文字,可她就死这一次,在她人生的最后一程,我们还是应该充分尊重她吧。”大姐语气激动,心情却变得沉重起来,“你知道吗?上半母亲到我家来时,好像就已经预知自己要走了一样,跟我说起死的事,说她不想火葬,害怕被火烧,见不得人的骨头烧得吱吱响……”

大姐的话还没说完,孙安就泣不成声了。大姐赶紧抱住跟前的大龄弟弟:“少安啊,要是母亲葬在了公墓,咱们今后可能就真不会再回这个老家了。我们就彻底没根了。就让母亲守着这个根吧。”

“嗯,不说了,尊重母亲的遗愿吧,不折腾了!”孙安回头看了一眼灯火阑珊的乡村,“反正她也不想跟老爸在城里,希望他们下辈子也别再这样苦了。”

没过两天,孙安找到了打小就认识的外村人,凑齐了抬棺材的人,他的老母亲便顺利入土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