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学习暗默知识形式知识是什么?
#三系统/三项修炼/15暗默知识形式知识
用“三系统”建立三只青蛙碳中和教育学习型组织,虽然可以用费曼学习法系统输入破除“假装学习”。
但是,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已知的挑战和未知的挑战。面对已知,难点是将自己的所学与外部进行连接,让自己更好地掌握外在的能力。这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比较好理解和解决。
真正的难点是面对未知知识,比如碳金融,碳会计,碳律师等目前还没有系统学科类的这种知识。
这对学习的过程和策略要求更高,我们的方法是锤炼自己内在的思维模式。
听起来有点不落地,具体怎么操作呢?
从教育学的角度去理解,未知的知识维度包括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
比如我今天晚上听书友在分享蚂蚁相关的知识,关于蚂蚁这些通识性知识我在看生物进化论的相关书籍的时候就有所涉猎。
这些知识就存在我的大脑中,但把蚂蚁组织的特性用于三只青蛙自己的组织管理中,我一时半会就卡住了,苦思冥想就是表达不出来。因为这些知识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经验。
但是,当我退出讲解蚂蚁分享的腾讯会议后,把这些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借助 GPT4整理写出来后,就越来越清晰和结构化,这就是“形式知识”。
个人知识的构建和一个企业组织内知识创造的螺旋过程,包括四步。这四步不断地重复,越循环,我们的水平就越高。
我们用知识创造的螺旋去看待学习,按顺时针四个象限的方式把知识分成共同化共感知识、表出化概念知识、连接化系统知识以及内在化操作知识。
首先是共感化的知识,什么意思呢?这是我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名词解释题。
意思是我们将老师所讲的暗默知识变成自己的暗默知识,这一步共同化形成的知识叫共感知识,方法是建立“共学场”。
第二步,我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写出来。此时,把暗默知识变成形式知识,就是概念化知识。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但是这种知识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普遍存在。
事实上,任何一个组织的制度和文化,以及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说明书,都是概念化的、外显的知识。
第三步是个人知识汇聚和串联的过程,变成团队共有的系统知识,这里面有多个流程、资源和要素的组合。
比如,我阅读了市面上很多丰田相关的管理书籍,但是目前市面上很多老师很难把丰田的管理思想和知识体系阐述透彻。
实际上,丰田公司将生产管理,企业文化和人员管理等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了丰田生产方式或精益生产方式。这一步过程叫连接化,形成的知识叫系统知识。
而中国大部分企业是做不了“精益管理”的,即使做了,很多时候也是无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创始人和团队不具备系统知识的基础和连接能力。
最后一步,我们从第三步的系统知识体系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获得的实干知识经验又进一步变为存在于我们大脑中和行动上的暗默知识。
这个内在化过程所形成的知识叫操作知识。走完了这四步,第四步,我们又回到了第一步。每一次走完这个知识的循环,我们的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
这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又有一个难点,就是把所学转化成能力?
明天继续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