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读书会小跳儿他娘Merry信 学习&分享正面管教

孩子,请尽情如你所是地成长

2018-12-04  本文已影响30人  宸嫣0802

孩子,请尽情如你所示成长

——好书分享之《当我遇见一个人》

当我遇见一个人

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一遍遍品读,终于发现,当理解了这句话,我们会有足够的智慧看见孩子,陪伴孩子。

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作者李雪老师讲述了作为母亲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对自己进行二次成长,在和孩子陪伴成长的过程中如何治愈自己曾经的伤痛。孩子是父母内心世界的镜子,孩子表现出来的其实都是父母的行为特征,父母总是会无意识的要求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

在UP读书会,跟随子木的声音,在走进了这本书,既是学习如何养育自己2岁多的孩子,也在不断反思、重回自己的孩童时期,是育儿更是育己。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似乎,在这里,我第一次理解了“看见”。

书中举例说,一位男士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每次运动之后身体畅快淋漓。他把这种快乐跟爸爸分享,爸爸说:“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听完这句话,他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是啊,类似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我对朋友说的话,比比皆是。

读高中时,有段时间感觉压力很大,但是老师、父母都跟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啊,再努力一些,要考个好大学啊……”

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感觉到自己心底被封堵的感觉。

原来,这是因为“父母、老师看不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看见,是真正的爱

记得老公在2008年考研结束后给我打电话说,感觉考试比较失败,心情很沮丧。当时的我,想安慰他,想调整他的心情,所以说的是,“没关系的,条条大道通罗马”“先工作,再考研也是可以的”等等类似的话语。结果自然是没有安慰到沮丧情绪中的他。

现在想来,我就是没有看见老公本人,当时的我,不懂得先去走进他的情绪,先去分担他的伤心,所以他感受不到爱。

看见,是真正的爱。

所以,现在面对2岁的孩子,当她看节目开心时,我会跟她一起大笑;当她为一个问题抛出问号时,我也会跟着做出思考的表情和手势。

走进孩子的情绪,看见孩子情绪的流淌,让孩子“成为她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正确的她,生命才有意义”。

由此,我也在学习“看见自己”,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做真实的自己。

一岁内的孩子,给予他再多的宠爱都不过分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先来了解一个词“全能自恋”。

婴儿在出生的头两个月里处于“正常自闭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对外界的反应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为这时候在婴儿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母亲。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婴儿的这种“全能自恋”,即“世界与我一体,呼奶唤抱,无所不能”。

在婴儿时期,“也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哭泣的婴儿,婴儿的世界就开始崩塌,承受地狱般的煎熬。”看到这句话时,我内心为之一振,婴儿对父母的延迟回应竟然有这么可怕的感觉,幸亏,我当时拒绝了“哭声免疫法、两小时喂奶法”等方法,幸亏我采用了“按需喂养”,也幸亏我全身心陪伴回应孩子。

子木说,一岁内的孩子,给予他再多的宠爱都不过分,因为这是给予孩子安全感。

否则,如果破坏婴儿的“全能自恋”,如果婴儿在生命之初对获得母亲及时回应感到绝望,那么,他未来的人生会走向两个极端:1、非常乖,不敢说出真实的想法,难以像别人表达需要,你说什么她做什么,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2、无法忍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经常无边无界的索取,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在求关注、求点赞。

更可怕的是,精神分裂者、杀人狂,作出反人性事情的人,最深的根源是他在婴儿时期,全能自恋被严重破坏,导致成长中走向反人类。

真正的延迟满足来自真正的爱

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并非并非提倡父母故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须等待的。

延迟满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

婴儿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母亲等情感表达,得到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适合的时机。

虽然现在才接触到《我遇到一个人》这本书,但很庆幸,我和家人做到了对孩子及时满足,所以现在孩子2岁多,当她想吃苹果时,会安心等着家人把苹果削皮、切块,然后给她吃。态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目前对孩子的甜食会限制,比如饼干。但是爷爷陪她玩时,总会说,“等着,爷爷给你变个饼干去”。孩子就会坐在沙发上,兴高采烈地一边学着爷爷“变变变”的样子,一边等待。

我们总结一下,真正的爱,表现在,

1、真正的陪伴孩子。这里是指高质量的陪伴,身心在当下,可以跟随婴幼儿每个当下,不去控制她。

2、真正的分享来自真正的爱

分享玩具,是每个小朋友都会遇到的课题。我家邻居有个2岁的小朋友,每次一起玩时,他不允许任何人玩他的玩具,他的妈妈会感觉不好意思,我总是说,“没关系没关系的,不要强迫孩子。”当时我以为这是小孩子不想分享东西的一个阶段,现在明白了,只有宝宝自己的内心被满足后,才会真正的分享。

所以下次,当你的孩子不想分享玩具、不想分享食物时,对他说,“好的,如果你不想分享,那就下次吧”,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爱的满足。

3、真正的延迟满足来自真正的爱

你对孩子的放纵,来自对孩子的绝对信任感

有一位妈妈分享说,在孩子6岁之前她曾承受很大压力,因为她坚持让孩子做自己,让孩子想哭就哭,想闹就闹,不想分享就不分享。她希望孩子顺其自然的度过这个阶段。

在学习了《当我遇见一个人》后,我必须要为这个妈妈点赞!孩子能做自己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孩子的起跑线不在于他上了什么样的学校不在于遇到了什么好的老师,而在于父母的智慧和格局。作为父母,你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孩子生命的成长是否有智慧看到你给予孩子的规则背后是焦虑、不安、对孩子的不信任还是说,你对孩子的放纵,来自对孩子的绝对的信任感。

下一次,如果你看到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请你多给他一些关心、沟通交流,看看这懂事的背后有没有伤口在那里,有没有需要用爱去疗愈的地方。如果可以看到这背后的一切的话,任何一段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疗愈。 

坏习惯是在呼唤爱

任何顽固的坏习惯都是在呼唤爱

当孩子获得有智慧的爱的时候,就会爱满自溢。

《爸爸去哪儿》中,黄磊的女儿多多给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有很好的习惯,懂得用舒服的方式照顾别人。她可以真实表达情感,做真心想做的事情。而这背后,是她有一对非常恩爱的父母,给了她足够多的爱。所以她的一切都很自然,她的懂事来自内心的爱。

李雪老师说,好习惯根本没办法培养,任何顽固的坏习惯都是来自爱匮乏痛苦呐喊。

有一个家庭曾求救说,孩子每到一个时候就会呕吐,医学检查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学老师观察后说,孩子没有问题,他只是需要这种方式让你们关注,他太缺乏爱了。

每一个被贴上“这些孩子有非常顽固的坏习惯”标签的孩子,都是来自爱的匮乏背后的痛苦的呐喊。

下次再遇到同样的孩子,我们可以转念一想:他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喊出爱的匮乏。我们这时候要做的不是苛责,而是给予足够的爱。

 “痛苦的另一面就是疗愈的契机,如果在养育的过程中,妈妈能坚持向内看,觉知内心感受,那么自己当年遭受的创伤也会被疗愈。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内在的婴儿。亲密育儿,受益最大的其实是妈妈。

如何给孩子创造丰盛的人生

如何给孩子创造丰盛的人生?是不是需要父母很有钱呢?需要父母高学历、高智商呢?好消息是:这些都不用。给孩子丰盛的人生,下面几条就够了:

①听见孩子的欲求;

②及时回应;

③诚实回应;

④无条件给予。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说一下什么是“诚实回应”?

诚实非常不容易做到。

“妈妈,我要那辆玩具车。”

“你已经有很多玩具车了,为什么还要?买的新玩具车,你玩两天就不玩了,多浪费钱!”

听起来,以上的对话多么熟悉。

妈妈讲一大堆“提这个要求太过分了”“你怎么要这么多”,其实就是舍不得花钱,但是承认舍不得花钱又会让父母感到羞愧,父母为了避免羞愧,就会伪装自己,说孩子不懂事。父母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才会评价孩子。

所以,妈妈评价孩子“要玩具车”的欲求不合理,不合理的欲求坚决不满足,这就是不诚实。不诚实的回应,孩子就会认为:“我错了,我有需要本身就是错的”,形成无意识的信念:欲求可耻。带着这样的信念长大的孩子,当未来遇到可以争取加薪、升职时,以前父母的声音就会跳出来:你不应该要求这么多,你的欲望不会被满足。

诚实的妈妈会说:“哦,我听到了,你想要玩具车,你有你的要求很好,但是我舍不得买给你,这个钱我还要给自己买东西呢。”这就是诚实。

诚实的回应,孩子会知道自己没问题,自己的需要也没问题。妈妈不舍得买,可以找爸爸买,或者自己赚钱买,通过别的途径满足自己。

下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心底响起不诚实的话语模式时,我们或许可以停顿一下,换个思路,给予孩子诚实的回应。 

无为就是最好的“为”

亲子关系中,当我们遇见一个人,放弃对他的期望、限制、一切的评判,只是在一边守护着他,安静地等待他成长,给予足够的正确引导。这就是放弃了如我所愿的执念,让他展现如他所示的面貌。

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最好?李雪老师说,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最好的“为”。不给他任何信念、任由他全然自由地发展,他就会拥有最丰盛的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