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智慧哲学

2020-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tumbleweed

想象一位200年前的哲学家,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山川纵横、树木葱郁,被大自然覆盖的世界。他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征服这个世界,发现其中无数的客观规律。而现在的哲学家,他面对的,是一个人造物越来越多,注定要淹没一切的世界,手机、城市、人造肉......他的课题变成了人们应该怎样与这些人造物相处,如何保有自己。还有另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就是智慧心灵将如何在人造物中产生。

那些试图征服客观规律,以自然为假想敌的旧哲学注定在不远的时代里被抛弃掉,现代哲学将变成了一个软哲学,外加硬核科学知识的、可试错的科学哲学平台——而不是理论,来迎接快要到来的,人工智能的AI时代。如心灵哲学(丹尼尔.丹尼特)。所谓心灵哲学并不研究“心灵”,不是新浪潮运动式的占星、能量、新千年,而是研究智慧、研究AI。心灵哲学本质也是反思的,但这反思所用的语言,已经不再使用笛卡尔式反思的个人语言、个人知识,而换成了公共语言、公共知识,比如行为、脑科学、混沌理论、直觉泵......

这个平台的架构大概分为物理立场(PS),旧哲学立场,主要是要征服物理世界,征服自然;设计立场(DS),现在的哲学,主要用于应对人造物越来越多,告诉人们如何理解人造物。意向立场(IS),未来的哲学,主要是研究AI是怎么回事,人的智慧是如何产生的,相当于心灵的发展心灵学,并告诉人们如何与AI心灵共处。

英国作家毛姆曾写过一个故事,叫《死神说话》:从前,巴格达有一个商人派仆人到集市上买一些日常用品。不一会儿,仆人回来了。他脸色苍白、浑身发抖,说:主人,刚才在集市的时候,我被人群里的一个妇人猛推了一下,当我转过身,我看到推我的是死神。她看着我,并做出了一个恐吓性的手势;现在,请借给我一匹马,我要骑着逃离这个城市避开我的噩运。我要到萨马拉去,在那里死神就找不到我了。商人把他的马借给了仆人,仆人立即跨上马,飞马扬鞭,疾驰而去。之后,商人来到集市,看到死神站在人群里。他走过去,说:你今天早上看到我的仆人,为什么对他做出恐吓性的手势?那不是恐吓性的手势,死神说,它不过是震惊。我看到他在巴格达感到很吃惊,因为我已经约他今晚在萨马拉见面。

这是个有关智慧产生的故事,也与人造物如何在未来具有AI有关。巧合的是,心理学也有类似的故事,因为这正是心理学格外关心的问题——人类那些具有治愈性的智慧是怎样产生的。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大概9个月大的婴儿,就产生了“目的论”心灵。当他遇到障碍物时,懂得绕过障碍物,而不是像茅山道士那样想要“穿墙过去”。他具备了以目的导向来解释、预测世间万物的能力了。这个目的论的心灵包含三个因素:行为(A)、目的(G)、物理现实中的合理障碍(RC)。它以可推理行为为原则(Principle of rational action)。具备这样的能力标志着人已经具备了学习知识的能力,一种不死不休的微观推理能力,这是发展心理学对200年前哲学所关心问题的响应,即人是如何征服世界的。大多数人造物是基于这种设计立场制造出来的,这种能力可以用来学习科学知识,但不适合人际交际,也就是说目的论的心灵不是智慧。

当一台人造物——机器听到下列电话:“老公,你快到了?还有两个路口?”它会快速计算这两个路口的距离,红绿灯间隔时间,现在的路况,由多少台车正行驶在该路段。而一个人听到电话后,很容易知道20分钟后,一个秃头男人将会出现在这家门口。机器经过目的论推理,也能得出类似的答案。但为什么人能不需要微观推理,就如此轻易地得出答案,而机器却无法具备这样的智慧,同样也无法具备欲望、信念.....人是怎么做的?哪怕他与机器一样把语言看作工具来使用,机器依然无法具备这样的心灵智慧,这智慧的核心是什么?

在发展心理学里,有个很重要的实验,“错误信念任务”。比如,一个教师问一些孩子:小明出门前,把一块蛋糕放在自己的桌上,打算一会儿回来吃,他走后,妈妈回家了,看到桌上的蛋糕,就把蛋糕放到冰箱里。不久,小明回来了,请问他会去哪里找他的蛋糕?接下来教师会问这些孩子,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去哪里找蛋糕?对于后一个问题,3岁以后的孩子会回答去桌上找蛋糕,而3岁以前的孩子会回答去冰箱里找蛋糕。很有趣的是,那些患自闭症的,不管多大,都会选择去冰箱里找蛋糕。

也就是说,自闭症和人造物机器一样,在以目的论的,以绕障碍的方式来看待所有问题,来看待这个世界,这种方式能够解决物理现象,但缺乏人际智慧。那些能够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正常孩子,在3岁以后,在目的论之外,发展出了重要的智慧模式。他不再只以目的论,或设计立场看待事物,而是以意向立场来看待这个世界。他在“推理行为原则”之上,叠加了一个“精神一致性原则”(Principle of mental coherence)并在人际关系里,优先使用这个原则。

因此,这样的孩子具备了真正的智能,这也是人造物的终极方向,脱离目的论,具备与人一样的智能AI,意向立场。

假如以非哲学的语言,来解释所谓精神一致性原则,那就是同情(近似地)。人的智能产生于同情,怜悯。当一个孩子把他人的错误理解为自己也可能犯的错误之时,他就能够完成了错误信念任务。

人的智慧的根本来源,出自对他人错误的同情、怜悯之心。当一个人在错误任务之中,对自己说这就是我,这不再是一个我们需要绕过去的障碍,而是任何人在同等条件下可能犯的一个错误,不管这个错误多么奇怪和可笑之时。你和人造物,或者机器就产生了根本的区别,这也是心理学对第二个问题的响应,即如何在人造物之中保有自我。

当你这样再读一遍毛姆写的《死神说话》故事的时候,当你把仆人的行为看作人人可能犯的错误之时,当你说这就是我,或可能是我时,你的内心就改变了,你就能理解为什么那是一个有关智慧的故事,也能感觉到某些新的智慧涌现在你心中,说到底,人的智慧就是将心比心的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