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断舍离”与老子
最近非常流行“断舍离”,这个理论主要在于断掉额外的物欲,舍掉无用的情绪,离开负面的影响,回归生活的简单、单一和愉悦,其实暗合了老子《道德经》的“无”理论。
1、先说说《道德经》第十章的“无”
道德经读到第十章感到有些难懂了,只能参照着译文理解了:“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字都认识,但这样的无为,感觉真的做不到啊~像婴儿一样无欲,睁着清澈透亮的眼睛,即便看透人心也没有任何怨念,无为而治,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看穿世事变化而不去影响、或防范、或改变,顺应一切自然发生和消亡,滋养植物、动物乃至身边的人,无私地给予而从不索取汇报,任花朵渐渐自然枯萎在枝头,然后掉落在泥土里,变成养分与泥土混为一体,然后继续滋养下一代的花苞。关爱帮助身边的人,从不需要感恩和索取,不计较得失,这些都是圣人所为吧。
2、“无”能承载“有”
因为无才能承载更多的有,因此当现在人们的生活被各种物质、人际、碎片信息充满的时候,就很少有时间会定下心来去反思、总结,去看那些自然简单而美好的事物。我们很久没有闻到春花绽放之前嫩芽新发清香,很久没有感受夏夜习习而来的凉风,除了中秋可能也不会在秋月也沏壶茶让暖暖的茶水滋润喉肺,除了老人还有几个人会拉把藤椅铺上厚垫躺在冬日暖阳里打个小盹?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读到这里,好像有些理解“无”的作用了,如同一块铁板会沉入大海,而做成有空间的船则能漂浮起来。特意重温了一下初中物理浮力的知识,物体浮沉的定律F=ρgV,V为排水的体积,用手挤压大瓶子变成小瓶子,排水的体积变小了,所以浮力减小,这相当于支持瓶子的力减小了,所以下沉了。
简单理解为空间越大浮力越大,所能承载的物品就越多。“无”能承载“有”。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71年春秋时代,比提出浮力原理的出生在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早了近300年,文化背景以及对事物理解的角度如此不同,却能殊途同归,不得不膜拜老子。
3、“断舍离”的选择和尺度
当下“断舍离”的理论从物质到精神,每个人理解的深度和范畴不同,人生是否不能享受生活的赋予呢?也不尽然。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就好比穿衣不要同时超过3种颜色,声音要和谐,心态要稳定,不贪婪不纵欲,太多选择反而无从选择,基础物质生活能够满足就好,不要过分追求,内心安定知足才最舒服,也并非让你做个苦行僧,适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