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频率器官共振
回顾下初中物理: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在电子显微镜下,原子是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构成)和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组成。 质子和电子的数量,区分出了不同的化学元素。比如一个氢元素和氧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是不同的。当几个原子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形成分子,再由各分子形成细胞,而细胞正是人体主要的构成成分,进一步形成各种器官。

微观世界里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转,与宏观宇宙中月亮围绕地球运转的天体轨迹非常相似!如果将原子核放大成直径一米的球,电子到原子核的半径距离是1万米。这是1:10000的比例关系。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非常遥远,中间充填着无穷无尽的真空,电子以超过月亮绕地球转的速度高速运转!

原子也不是静止不动的,无时不刻不在做偏离本位的震荡运动。物理学里,将原子在一定的时间内振动的速率就叫原子振动频率。这样一来,我们观察身体最内在的结构,就相当有趣了。首先我们从原子的微妙结构开始,原子以大约1015赫兹的频率振动,而一个原子核大约1022赫兹的频率振动。这些振动速率快到无法想象。简单的说,当一个原子每秒以1022次在两极间前后振动时,它就好像是每秒在说1022次“是!不是!是!不是……”。
当原子结合起来变成分子时,振动速率会减低,而质量会增加。分子是以大约109赫兹的速度振动。借由各种分子,一个个活细胞变形成了,而不同的细胞则构成了生物体。就像所有物质一样,身体组织、器官和细胞,都维持着一定的振动频率。

再来复习下物理学中的共振。共振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就是可以把非常小的、微不足道的能量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少成多,办成我们所想不到的大事。这种共振效应,每一个小孩子都会运用,那就是荡秋千。要一次让秋千荡到最高点,需要很大的能量,然而小孩子通过经验就会知道,每次只要加一点点力,就可以让秋千越荡越高,最后到达最高点。当然,这个加力的时间和方向不能搞错,用物理学的话来说,就是外力的频率与秋千的“本征频率”(eigen frequency)要相同。

不要小看共振效应,工程上稍微不小心,就会造成灾难。例如,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彗星”式大型民航机,就是因为共振而坠毁;20世纪80年代,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几乎因为共振而夭折。当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时,一支法国军队齐步过桥,因为齐步走的步伐频率刚好接近大桥的本征频率,导致大桥震断淹死不少人。
共振的另一个神奇之处,就是可以把能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外一个物体。我们借助音叉声学模型来帮助理解。图中有两个音叉,本征频率完全一样。最开始的时候,敲打1号音叉,让其振动发出音响,2号音叉不动。随着1号音叉的能量不断损耗,因为它在振动过程中,需要来回不断推动空气。而那个静静在听的2号音叉,一点一点地开始自发振动起来,最后2号音叉就像秋千一样,越摆越高,大大地振动起来。能量就这样从1号音叉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2号音叉上去。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一点七瓦的心脏,如何让血液流进每一个身体器官了。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心脏每次跳动,都会将血液打进主动脉,大大小小的器官都挂在动脉血管上。经络上的穴位,在解剖学上正好处于动脉血管与静脉血管之间的位置。心脏在跳动,每一个器官都在以固有频率在振动,通过振动的方式来传递能量,使得每个器官可以轻而易举地从血管中获取足够的血液。用针灸扎入穴位,会影响血液从动脉向静脉的回流,从而干预相应组织器官的共振频率,达到调整疾病的目的。

人体的运作就像一场盛大的交响乐团。身体不同组织、器官、淋巴、血管、经络在一起和谐共振。整个血管内叠加着全体器官的振动频谱,中医的脉象包含着丰富的脏腑信息。小部位的干扰或不和谐,会引起不舒服;但有更多的干扰或不和谐时,免疫系统就会减弱或是生病。如果身体的一部分不和谐了,全身都会受苦。我们可以将疾病理解成身体内一个或几个器官走音的行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就相当于指挥官,将走音的器官指挥回原有频率,保持整体的和谐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