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42谦虚
今天把《共情的力量》的力量看完了,这一章作者讲了敬畏和谦虚,其实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特质,是一个真正情商高的人和情商低的人之间的最终的差异。
作者用了佛陀的那句话:“要相信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已经开悟了,他们都是你的老师,每个人都在做着正确的事情来帮助你学习耐心,完善智慧,完善慈悲。”
这还让我想到了阿德勒的那句话:“他说合作的关系就是自我接纳,尊重他人,贡献他人,这三者缺一不可。”
意思是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要知道自己不是谁。就说自信这个概念吧,自信不是说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而是我知道自己什么不能。这个时候,可能是人更自信的那一刻。
作者讲到,共情中谦虚的存在,让我们能给彼此抚慰和关心。
我们并不是一个孤岛,共情的谦逊就在于,让我们理解到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共情让我们谦卑的接受自己与世界的不可分割性。虽然我们都是与他人分离的,是独特的,但我们也都还是那更深刻、更宽广、更辽阔的整体的一部分。
所以,要保持对他人的敬畏心。当我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跟任何人共情,因为不会想去跟任何人产生链接。
发现对方身上有更多的东西,可能是让人好奇,或者让人欣赏时,那一刻,也许我们会愿意跟对方接近一些,而且会用谦虚和诚实的行为跟对方接近。
我很喜欢你的书,我觉得你的歌很好听,我很欣赏你,我很想跟你交朋友。
作者说共情的谦虚就藏在这几个字里,“睁开你的眼睛”。盲人摸象,我们只能摸到一部分,我们总是想着管窥一斑,而见全豹,但这很难做到。
所以作者又把共情对谦虚的定义再做了一次描述,他说:“共情的谦虚,让我们既能认识到自己的强项,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不会让自己过度陷入任何一个极端。
因为谦虚,我们既能避开因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大的陷阱,也能避开因为夸大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气馁。
当我们无法做到跟自己共情的那一刻,我们也就是无法去理解自己,要么把自己理想化,要么把自己弄的很抑郁。遇到生活里的冲击、责怪、羞辱那种感觉,我们甚至觉得自己啥都不是。
谦逊让我们真正的了解了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不是谁的那一刻,谦虚才可以发展起来。这又让我想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精英人士,往往是比较谦虚的。反而是一些有点成就的人,反而比较自大。
只有当我们有谦虚的时候,我们跟他人的相处才会更加的平等,不带有太多的偏见和认知偏差的情形下面去判断他人。当我们这样做时,才愿意深入到他人的世界里边,才能够走入到他人的世界。
践行谦虚,作者给了几个方法:
1,要懂得寻求帮助。
2,把他人的需要置于你的需要之上。
还有就是倾听,一个特别喜欢说的人和一个在那用心聆听的人,虽然说的人好像掌控了话语权,但是一个能够安静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才是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也就是一个谦虚的人。
最后,作者用了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说法。比如凡上帝所造之物皆有裂痕,这句话就是说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这种谦虚就自然发生了。
感觉这本书有点深奥,特别是这个谦虚,好像不是我认为的那个“谦虚”。不过看完后感觉跟空杯心态差不多,去共情别人之前,先倒掉自己杯子里面的水。大概就是这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