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三月开散文

滇行漫记·古镇书香

2020-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行者无疆tj

行者无疆tj 文/摄影

(与和顺图书馆合个影)

由保山抵腾冲,临近中午

顾不得饥肠碌碌,车往和顺

这个边陲古镇跻身前茅

并以侨乡著称,我向往久已

与深宅旧祠相比,更寄望

一观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饭香怎胜书香味

(和顺图书馆外景)

沿荷花池过双虹桥,抬头

左手高台上,便是和顺图书馆

中西合璧的馆舍居高临下

牌楼式大门上馆名遒劲

为清代举人张砺所书,西式

门额“和顺图书馆”,胡适

手笔,气韵就娟秀的多了

穿过绿色扶疏的花园

是主馆舍,其两侧的半六角亭

飞檐翘首,灵动而轩昂

藏书楼沉稳其后,不事张扬

和顺图书馆,一经踏入

环境宜人,楼舍讲究,兼有

13万藏书垫底,清儒学究加持

“乡村第一图书馆”绝非虚名

(和顺图书馆阅览室,有各种报刊,如《人民日报》、《体坛周报》等)

坐一坐那把脱漆的旧椅

似乎学子的臀温不散

翻一翻这本时髦的杂志

仿佛村姑的指痕犹香

何谓:文化之津,书香故里

我想,其意蕴大致有三

(名人题写的匾额)

华侨捐献,开发民智

图书馆建立,华侨功不可没

旅日寸馥清的咸新社

旅缅寸仲酞的书报社,在和顺

开风气之先,倡西学,开民智

至1928年兴办和顺图书馆

捐资赠书发彩票,修园建楼

始成规模。那些经缅甸

沿古老西南丝道用马帮驮来的

上海书报,尤显珍贵

当时的名人扬策贤撰联感叹:

书自云边通契阔

报来海外起群黎

(左图书报,右上图乡愁书院,中图街头看报的老人,右下图图书外借处)

华夏首屈,文蕴乡村

和顺图书馆缘何令人艳羡

概因,虽居“极边第一城”①

但明洪武十万军屯入腾,带来

中原文明的耕读与诗书

是图书馆得以衍生的文脉

清末民初,和顺人出国闯世界

用马帮驮来了和顺的新文化

是图书馆赖以破土的甘霖

腾冲是跨国贸易之要津

和顺侨胞经商致富欲报效乡里

是图书馆借以方兴的财源

传统、机遇、实力齐备

造就“中国乡村第一图书馆”

(图书馆里的学生)

华彩依旧,面向未来

和顺人杰地灵,明末清初

有8举人、3拨贡、403秀才

清末民初,有12人留学日本

20世纪后,留学海外近50人

小镇还走出李根源、艾思奇等

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

至于七八十岁的老人识文断字

缅语英语汉语班常设;学子们

在此上网和看书,以备考

真是:文蕴和顺,代传诗书②

(图书馆的老藏书楼)

和顺,有不一样的图书馆

静中,可聆听树叶的徐响

桌边,可度量日光的潜移

书上,可感觉拂页的清风

心里,可涌动诗意的微澜

那乡村的质地和文明的根系

是一种古老,一痕岁月

只堪作,在静中观叹

(和顺的进士楼)

注释:① 腾冲被称为“极边第一城”,极边是“边境之极”的意思,腾冲与缅甸边界长148公里,到缅甸密支那仅200公里,而到昆明却645公里,距北京3400公里。

② 和顺图书馆藏有古籍善本珍本1万多册,如百衲本《廿四史》、《武英殿聚珍全丛》、《云南通志》、《万有文库》、《佩文韵府》等,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艾思奇在1938年建馆十周年时,从延安来函祝贺。

(和顺游览图)

(图书馆藏书介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