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了,我该不该扶?
朋友们一看到标题,可能会认为我是要讨论这个毫无新意的道德性问题。其实我却不是要讨论,而是要说一件真真切切发生在我眼前的事。
一天早上起来,儿子说要吃小猪包,催促我出门去买,还不时从房间跑出来看我走了没有。我见他如此关注我的动向,料想他必有诡计,难道是想在我走后偷偷看电视?我得快去快回,不能让他看太久的电视,以保护好他那敏锐的视力。
我出了门,走在绿化带中间的石板小路上,快到小区门口时,有一个老人牵着自行车从门口进来,他在车脚踏上蹬了一下后,一跃而起,跳上自行车,看来身手很敏捷。这是一辆很破旧的自行车,那链条突然好像卡死在里面,他踩不动,那车开始摇摇晃晃,眼见就要倒下来。(说时迟那时快,我大步流星赶上去把车扶住,老人安全落地,对我满怀感激之情。这是我在头脑中想象的美好画面,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我还离老人有十几米远,不可能飞身去救,就算我真能到他身边,也不一定扶得住那摇摆的自行车。
老人想从车上下来,但已经来不及,“吧唧”一声,连人带车摔倒在地。
网图,侵删。此时我已经穿过绿化带,来到了小区的路面上。我同情地望着不远处的老人,心里默念他没事。可是老人好似摔得很重,他横躺在地上,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我当时一惊,不会是讹上我了吧,你摔倒可与我无关呀。因为前几年总是报道那些有关扶老人被讹的事件,让人一见到老人都胆战心惊的。我只是给车买了全保,可没有给自己买“被碰瓷”险。我犹疑了几秒钟,良知还是让我没有过多地考虑后果,伸出手去把他拉了起来。老人起来后,一边屁股的骨头可能摔坏了,只能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绵软无力。
我问他摔伤的情况,他嘴里嘟囔着什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难道还是个哑巴?那我就更说不清了。
不远处有几个大妈要出去买菜,看见了我扶老人的全过程,她们没有过来的意思,只是远远地指导着我要怎样扶,才能让老人受力。我在她们的教导下终于把老人扶到花基旁的台阶上坐下,不用再危险地待在道路中央。
我看他一时半会也是走不动的了,就问他家在哪栋?怎么联系家人?他也不说话,嘟着嘴,指着我的手机,做着要打电话的手势。
我把手机给了他,他拿过去却不知道怎么使用,可能他不会用智能手机。他吐了一大口的口水到花基,才说道:“你帮我打。”原来会说话,只是嘴里有口水不愿吐在路中央。然后我按下他说的号码,帮他拨通了他女儿的手机。
不远处保安亭里的保安也见到这边有事发生,走了过来。那些大妈们又在隔空帮我喊话:“那个老人摔倒了,这位年轻人是好心把他扶起来的。”她们也怕保安误会是我导致老人摔倒的。
老人打完电话后说他女儿还没上班,会过来接他。然后问我姓什么,住在哪里,我都一一照实回答。
我站了许久还不见他女儿来,心中又牵挂着家中儿子。于是,我帮他再把自行车搬到路旁,就跟老人道别要去买早餐。老人说好的,并对我的帮助表示感谢。
当我买完包子回来的路上,正好遇见刚才围观的几个大妈,她们见到我都夸赞说:“年轻人,你真是好心人,好样的!”我听了后心里感觉美滋滋的。
我回到小区门口时,老人的女儿骑着摩托车也刚到。他女儿和保安想把老人扶上车,但是老人根本走不动,更坐不了车。台阶太矮也不方便他再坐下,保安说在门口保安亭有凳子。于是我去保安亭搬了把有靠背的椅子过来,让老人坐在上面。我看有保安,又有他女儿在,就跟他们告辞。老人热情地跟他女儿说是我扶他起来的,他女儿也对我说了声谢谢。我脚步轻快地往家里走去,老人还是挺可爱的,那些碰瓷讹人的只是极少数,我为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而兴奋不已。
回到家后,我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儿子没有在看电视,仍然在房间看他的课外书,看来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儿子之腹了。也可能是我从图书馆给儿子借回来的书太精彩,他还没想起来要去看电视。我为什么会怀疑他会看电视呢?因为他是有“前科”的,曾经他就很热情地出来送我去买早餐,见我前脚刚走,他马上就开了电视来看。
我泡了两杯牛奶,跟儿子一起吃完早餐,我再出去买菜。到了小区门口,老人还坐在椅子上,看见我,又亲切地跟我攀谈了几句。现在他连我在哪工作,从事什么职业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我并不担心,我知道老人只是想了解我多一点。
等我买菜回来,老人也还是坐在那张椅子上,保安很贴心,用一辆摩托横在前面保护,自己站在后面的不远处。我经过时又跟老人打了招呼,他说有个老乡会开车来,送他去医院看。我叮嘱了几声,他再次感谢我,我说了声不客气后就回家了。
近几年来,出现“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的讨论,其实都是社会价值导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是在我小时候,老人就是没摔倒,大家都会去扶一把的。摔倒了更是会抢着去扶,这可是向雷锋叔叔学习的好机会。下次如果再有老人跌倒,我觉得自己也还是会遵从自己的良心,毫不犹豫地去把他扶起来。呸,没有下次。
网图,侵删。我希望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健健康康,都能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