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本 《透过复佛法看世界》(希阿荣博堪布)
2019-02-01 本文已影响5人
经营你的人生
【读书笔记】
1.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诸恶莫作”是小乘一切戒律的基础,其精髓在于不伤害;“众善奉行”是大乘所有修行的核心,关键是饶益众生;“自净其意”指拥有三轮体空的见解和证悟。
2. 从佛法中能得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发心,然后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实到自己身上了。
3. “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
4. 真正证悟的人不会自称看空一切,看空一切并不是证悟空性
5. 断恶行善,断十恶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远离贪心、远离害心、远离邪见,在此基础上再行持相应的十善业。
6. 佛法为什么可贵?不仅是因为它能帮助你实现愿望,更是因为当你愿望落空时,它能引导你放下失望、恐惧和执着,教你透过不圆满、不稳定的流转现象,感受到喜悦清净。
7.佛法的修行,就是学习以正确的方法、创造正确的条件去实现自由安乐。
8. 你需要改变价值观念和生活的诸多定式。要肯放弃,也要肯投入,要耐得住过程的缓慢、琐碎和艰难。你心中越焦躁,说明你执着的越多。回归内心的平静须从淡化内心的执着入手。少吃一点,少睡一点,精神、身体会更健康。
9. 人间的痛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如果我们认为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则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的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
10. 如果你把自己的快乐系缚在别人对你的态度上,恐怕你永远都得不到安宁。
11. 布施,让我们放弃财物、冷漠和怯懦;持戒,放弃逃避之心和种种不良习惯;忍辱,放弃傲慢、焦躁和敌意;精进,放弃惰性;禅定,放弃散乱、攀缘带来的快感和安慰;智慧是前五度的结果,最终我们将学会放弃对自我和实有的各种执着。
【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