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
在这段闲暇的时间里,用了七天时间看完了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看完后又感觉脑子里没有什么印象,空空的如一片混沌。要说有什么想法,大概就是看之前脑子里充塞的想要探究关于神秘的性的问题,有了一些解惑。但只是心里明白,却是说不出来。
花费了宝贵的时间看了书,按照惯例应该写些读后感之类的文章。但对于这样一本纯理论,和哲学一样有些烧脑的书,我看完后竟没有写读后感的冲动,大部分原因是对于这本书没有很懂理解透彻的缘故。看的时候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到一起就有点弯弯绕了,让人需停下来去用心想一想作者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大概就是看理论书的乐趣之一吧,也是吸引我每天都要看一点的理由。
的确,类似这样的书看起来确实有些费力费脑,枯燥弯曲的话表达着作者的论点。但正是这样,才让我在一天的精神世界里吮吸到纯纯的干货,让我在一天过去后不觉得是浪费了时间,而是有所收获——即使我也不知道收获了什么,但心里面是踏实的。
人是不能太舒服了的,要自己给自己一些难受那样生活中的乐趣才显得珍贵。就是有了不痛快不快乐,心里的淤积就想要去表达,就有了发泄的动力,而写东西就是途径一样。也就是常人说的通过写作浇自己的胸中块垒。
这样的书以后还要读,要每天都读,通过读这样的书能够去给人解决心里的疑惑。即便看完了不同意书里面的观点,但是从论证的过程举的例子里也是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的。我很欣慰看完了这样的一本书。也许后面会慢慢地习惯这类人的说话腔调。
为了忘却的纪念,从本书的导读里面摘录一些论点,以资享用:
“古人与今人情欲生活的最大差别,是古人更重视性冲动本身,而今人更重视性对象。”
“性是美德本源。当原欲受阻时,那股冲动升华至精神领域,创造出艺术与美。”
“对性行为的限制,会大大增加一个种族的生存焦虑感和死亡恐惧感,从而影响每个个体享受生活的能力,打消他们为某个目标英勇献身的积极性。这一切都会直接表现在人们日趋减弱的生育愿望上,这可能直接导致一个民族在未来被除名。”
也许从踏入社会起一种焦虑情绪就附上了身,无时不刻地在每一处蔓延着。每每想要寻求焦虑的来源及解决的途径,却无所收获。通过看这本书,算是有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即人们的日渐焦虑与当今的文化生活有关。且将这个解释附录如下:
W.艾尔伯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我们此前所提到的造成焦虑的因素确实在现代生活中成倍放大,这也就能解释为何人们的焦虑感日渐增强——只要匆匆瞥一眼当代人的生活及其构成,就不难给出肯定的答案。”
“仅仅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中,我们就不难看出端倪:新时代的杰出成就,各个领域的发现与发明以及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所取得的进步,无不来自伟大的心智努力,这也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生存竞争对个体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唯有全力以赴,才能觅得一线生机。同时,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有了全方位的提升,一股前所未有的奢靡之风正在四处蔓延,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丧失宗教信仰,乖戾之气、贪婪之风也正在人群中盛行开来。
各式各样的交往不胜枚举,遍布全球的通信网络和电话线彻底改变了商业和交通的方式:一切都变得更为匆忙,夜晚被用于差旅白天被用于谈判哪怕所谓的‘修养之行’,也能将一个人的神经系统折磨得疲惫不堪。
与从前相比大型的政治、工业和金融危机正在更为广泛的人群中引起不安人们越来越普遍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之中:政治、宗教和社会争端,政党争执,选战以及无休止的朋党之争使人头脑发热精神越来越焦躁,也剥夺了原本用作休息、睡眠和静养的时间。
大城市的生活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喧闹。虚弱的神经不得不借助更强的刺激和更重的口味来获得安宁,其实也无非是饮鸩止渴。
现代文学最关心的是那些炙手可热的话题,为求满足人们的激情和感官享受,不惜漠视一切的道德准则和理想。它们塑造了一些病态的人物,将性心理变态、反叛等问题摆到读者面前。
我们的耳边充斥着各种嘈杂、喧闹的音乐,令人一刻不得清闲;戏剧作品则用夸张的表演,力求俘获人们的一切感官。造型艺术也未能免俗,偏爱表现那些令人厌恶、丑陋、易引起骚动的事物,甚至不惜用最令人反感的方式将现实中最丑恶的东西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希望有焦虑感的朋友看了后,能够寻找到解决或减轻焦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