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分享读书复盘笔记——孩子犯错,父母可以批评引导,但绝不能给孩

2023-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美嫺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施暴者……"

今天读了《原生家庭》这本书时,看见一些留言,让人很扎心:

我害怕极了和母亲的相处模式,一方面享受彼此呵护,一方面害怕她突然情绪暴涨,然后对我施加无休止地冷暴力;

在争吵中,母亲对我说“你的三观不正,要懂得感恩”,真的很伤人,一句轻飘飘的话,就否定了自己的孩子;

TA们在伤害别人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多么令人窒息;

从TA们的言语中,可以看出父母在爱孩子,但也在伤害孩子,这种“伤害”甚至影响了TA们的行为模式。

作者家苏珊·福沃德在书中提到一个词叫“有毒父母”:父母用负面行为模式,始终支配孩子的生活。

都说是孩子在影响父母教育,倒不如说是父母的教育在影响孩子“成人”。

今天从书中读到7种行为的问题,99%的父母都没有看清,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01

孩子总爱“打扰你”→求关注

想必这样的场景很熟悉:

工作时,孩子突然“要求”你去看TA的小玩意;

打电话时,TA突然插一句话进来打断;

玩手机时,孩子非要你陪TA一起做手工……

当孩子频繁“打扰”时,免不了父母的一顿批评。

实际上,孩子的每一次“打扰”都在呼唤爱。

尤其是当父母的陪伴、关注都很少放在孩子身上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

此时孩子的“打扰”等于“求关注”。

这样的孩子一定经历过被忽视,因为没有安全感,才会不停地在父母那里找存在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是“存在性焦虑”:

指的是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冷漠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存在感,不被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

在孩子的成长体系中,最看重的需求有三种:安全感、归属感、自我价值。

当这些需求缺失时,孩子就会做出一些“不听话的行为”。

对幼小的孩子而言,“被关注”是最需要的情感。

这种“被关注”可以是: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看着她的眼睛;

孩子在提出一种要求时,及时回应TA;

在孩子感到孤单的时候,抱抱孩子,亲亲他……

父母要给孩子留够“关注”度,才能深入交流。

02

孩子爱撒谎→因为害怕犯错

哲学家罗素说:“ 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

孩子撒谎,都有一个心理循环:

孩子犯错时,父母越生气;孩子恐惧之下形成了逃避心理,撒谎就成了TA们的“依靠”。

心理学家塔尔瓦曾做过一个“说谎实验”。

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

第一种教育:孩子犯错,主要以口头训诫为引导。

第二种教育:一旦孩子犯错,就坚定地实施严厉的惩罚制度。

结果:第二种教育下的孩子,遇事后本能地学会撒谎,严重的甚至成了“说谎高手”。

这一切的后果,都是父母不给孩子“容错率”,孩子害怕犯错的后果,本能地选择用撒谎逃避。

我们不能养成孩子这样的秉性,就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

孩子犯错,父母可以批评引导,但绝不能给孩子“肉体的痛苦”。

03

孩子不自信→鼓励太少

一个来访者这样说孩子“太没自信了”。

上周,孩子被老师选到周一升旗仪式上去演讲,孩子却不愿意。

后来,朋友问孩子“为什么不想去”时,孩子诺诺地说:“我怕讲不好,被笑话。”

听完孩子的话,被气得当时就把孩子骂了一顿,说TA就是个“胆小鬼”。

来访者问:你说,这孩子怎么一点自信都没有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对上百个不同条件家庭的孩子进行研究:

发现那些长大后消极自卑的孩子,往往都有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

归根结底,孩子的不自信,父母是“祸首”。

在《自卑与超越》中有一句话:

一个只有否定的家庭,对孩子来说,就像是提前宣判了“你不行”。

也就是说,孩子的不自信都是在否定、打击中形成的。

就像那个孩子,本身就存在胆怯心理,再被妈妈贬低,就让不自信的她更自卑。

孩子的自信源自于鼓励和欣赏。

鼓励教育:就是希望孩子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TA人的长处比较而自卑。

如果父母能多鼓励孩子,它就是孩子的正能量,也是给孩子前进的动力。

04

孩子很胆小→因为父母“帮”得太多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孩子:

对陌生环境很敏感,变得很局促;

只要出门,就特别依赖身边人,到哪都得跟着;

别的小朋友都落落大方,就他一见生人就躲......

孩子一旦在外变得很“怂”,都会被贴上“胆小、内向”的标签。

但是,孩子胆小不是天生的,而是源自于“社交恐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胆小的孩子因为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TA人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父母过度保护。

作为父母都有这样“帮”过孩子的经历:

孩子第一次学走路,你怕他摔跤,就要扶着他;

在餐厅里,孩子想吃冰淇淋,你去帮着问服务员拿;

孩子作业丢了,妈妈想办法借到其TA同学的作业……

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被父母做了,造成了孩子的不敢尝试和实践。

此时孩子缺少“相信自己的能力”,就这样滋生孩子的“胆怯心理”,让孩子无法独立处理问题。

避免孩子的胆怯心理,父母应该多将孩子“推出去”,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不再依赖,胆量就会变大。

05

孩子嫉妒心强→因为你总拿TA比较

从心理学上来说,嫉妒的根源来自于“不自信”,可能是在成长中孩子得到的认可度不够。

尤其是,很多父母过多地比较孩子,导致价值感的缺失,而造成内心的失衡。

比如:

当父母在孩子面前夸奖别人而贬低自己的时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而是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的比较越多,孩子的妒火也就会越旺。

《道德箴言录》曾说:

“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心的人是不会有丝毫同情心的。”

嫉妒是一种消极、阴暗、扭曲的情感,很有可能发展成:我好不了,你也别想好,最后没有一个人能成功。

要想消除孩子的“嫉妒”心理,我们家长可以这样:

首先,父母要找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形成稳固的自我价值感。

其次,我们要在夸别人之前先夸奖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看到了自己的优点。

我们教育孩子,就要给TA动力,而不是阻力。

06

孩子很容易生气→你给的落差感太大

一位妈妈求助说:孩子爱发怒怎么办?

答应了TA晚上陪TA读书,结果因为哄妹妹,而没陪TA读书,TA就气得把书和笔扔得到处都是。

在学校和同学一起游戏时,因为意见不统一也会气得一个人躲进教室。

有时候稍微说两句,TA就会发很大的脾气。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这些行为归结于“脾气差”。

实际上,孩子爱生气,是源自于落差感。

原因有二:

1)被忽视的愤怒

就像这孩子一样,因为父母的关注点都在妹妹身上,TA爱生气。

这是一种“被忽视的愤怒”,这样的孩子并不是无理取闹,只是想获得更多的理解、关注和重视。

2)被否定后的情绪

这种情况主要是源自于:孩子的第一次发脾气,如果父母的处理方式是批评、打骂、阻止。

《情绪解锁》中写道:孩子发脾气时无法精准描述自己的感受。

此时的父母看不懂孩子的需求,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情绪,孩子因为委屈而大发脾气,就会形成“惯性”的习惯。

作家布雷斯说:

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TA的内心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爱生气的孩子,而是这样:

允许孩子将情绪表达出来,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用“共情”去理解他;必要的话给予支持。

孩子“无理取闹”时,给TA拥抱,就是给TA安全感。

07

孩子有暴力倾向→TA一直在模仿你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幕:奶孙俩人在路边发生争执。

只见男孩使劲推奶奶,还用脚往奶奶身上踹,奶奶躲开后,男孩又将奶奶推到路边的护栏上。

看得出男孩打人不是一两次了,而奶奶却无力与TA对抗。

为什么男孩会如此暴力?原来他有一个喜欢用暴力方式处理问题的爸爸,耳濡目染,孩子也学会了爸爸的暴力行为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

儿童可以通过观察、阅读、听TA人讲述来学习模仿人类的行为。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一般都是在模仿。

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

他找来72个3到6岁的孩子,把他们分成2组,让TA们由成人带着。

第一组:成人带着孩子来到一个实验室,成人开始对一堆波波玩偶拳打脚踢,拿锤子敲打它的头部等。

另一组:第二组成人带着孩子,来到另外一个实验室,成人只是在一旁摆弄玩具,并未去攻击玩偶。

10分钟后,两组孩子都被带到了别的房间,TA们的行为令人意外。

观察过暴力行为的孩子,更倾向于用暴力行为处事;未观察过暴力行为的孩子,攻击性都很弱。

这就说明了,如果孩子长期生长在暴力环境下,那TA一定就是一个爱用拳头处理事情的人。

这样环境下的孩子缺少爱和拥抱,所以特别冷漠。

如果父母能够放下拳头,用爱拥抱让孩子成长,孩子才能懂得如何去爱人。

08

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

教育纪录片《镜子》中有一句话: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父母的言行好坏,被孩子照单全收,最后孩子的问题,又成了父母的难题。

我们害怕养出“问题”孩子,就要明白:

要想走进孩子心里,你要先给TA安全感;

要想孩子坦然对你,你就要先接纳TA的“不完美”;

养出自信乐观的孩子,父母的嘴就要带点“爱”;

孩子的温柔善良,是父母用爱和拥抱换来的。

育人先育己,抓住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教好孩子。

以上分享的是今天读书复盘笔记。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

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