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毛泽东与红旗渠的情缘

2022-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原绿色

毛泽东红旗渠的情缘

原绿色

伟人毛泽东虽然没有亲自到过红旗渠,但红旗渠却和毛泽东有着很深的情缘。

修建红旗渠之前,毛泽东就知道林县。早在1950年9月,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期间,毛泽东除了集体接见林县植树造林劳模石玉殿,还单独请他到菊香书屋吃了饭,吃了苹果,进行了亲切交流,并送了他一对玉石苹果工艺品,称赞他是“中国的米丘林”。后来,还替石玉殿付了在北京医院换牙的钱。得知石玉殿是第一次吃苹果,看见石玉殿把苹果籽包好准备带回去种,两年后的1952年,毛泽东特意托林垦部给石玉殿寄来500棵苹果树苗,林县大地上才有了苹果树。

修建红旗渠时,毛泽东思想是修建红旗渠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林县党员干部和修渠民工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学习毛泽东著作和语录,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汲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写诗说“毛泽东思想导航向,越学心里越亮堂。”他们唱歌说“毛泽东思想来统帅,定叫山河换新装”、“毛主席挥手指航向,乘风破浪向前方”……在红旗渠纪念馆,可以看到民工当年学习毛泽东著作的一幅幅生动照片。至今,太行山上还可以看见当年修渠民工刷在悬崖峭壁上的毛主席语录……所以,美联社当年称: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突出体现。

而且,毛泽东还和红旗渠发生过真真切切的故事……

两次接见杨贵,催生了红旗渠的决策

在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之前,毛泽东曾经两次接见杨贵,给杨贵谋划林县发展,“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以极大的鼓舞和帮助。

第一次是1958 年的孟冬,毛泽东在新乡火车站的专列上接见了杨贵与十余位地、县负责人。

当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向主席介绍说:“这是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时,毛泽东点点头:“唔,林县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很有一套嘛!”。杨贵赶忙双手迎上前去,握住毛泽东温暖的大手,回答说,“我做得很不好,目前林县还有一些人吃不上水呀!”毛主席微微笑着,双目慈祥地注视着杨贵,那亲切的话语和暖心的笑容,使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久久不能忘怀。这时,摄影师留下了那幸福的一刻: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与林县县委书记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座谈时,毛泽东主要想听听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情况,让大家有啥说啥,随便谈。

杨贵当时还兼林县、南乐、清丰3县联合钢铁指挥部的负责人,首先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大办钢铁的基本情况。

听说每天上报炼铁数字大体都在二三百吨,但绝大多数是硫铁,铁渣也不少。灰生铁却不到10吨,而且大部分是回收的废铁和砸碎的铁锅投炉的。毛主席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毛主席还向杨贵询问了林县有多少人,有林吗,办钢铁上了多少人,都怎么住,有什么问题等详细情况,杨贵也一一作答。

听杨贵说原有一部分自然树林,这次大办钢铁砍了不少;精壮劳力都出来办钢铁,庄稼就顾不上收,棉花也顾不上摘;五六万人住在野地里,已有了生病的苗头等问题。毛主席很严肃地说:“天冷了,那么多人睡在野地里,冻病了怎么办?好不容易修了水渠、水库,长了好庄稼,却没有人收,这怎么能行呢?不敢再上人了,现在已上的人员,大部分都要下来,留下少数人,建设小高炉,其他人很快撤下来!”

毛主席的指示,说到了在场的地委、县委领导同志的心坎里,也为大家解开了心头的疑虑。

毛主席又问杨贵林县的山多不多,群众生活苦不苦。

听杨贵说在党的领导下林县比过去好多了,毛泽东的脸色略微好了一些,接着,他又问了人民公社和兴办水利的情况。

最后,毛泽东指示,水利还要大发展。农业要发展,没有水利化不行,但搞水利要注意劳逸结合,大办水利好,还要注意深翻土地。

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冷暖的工作作风给杨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是这次幸福的接见,给了杨贵为百姓兴修水利的无穷动力,那个举世闻名的“人造天河”——红旗渠工程开始在这个地方官员的心里酝酿……

第二次是1959年3月1日,杨贵参加了毛泽东在郑州的座谈会。

这次座谈的主题是研究农村人民公社的问题。看看人民公社发展很快,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公社内部出现了不少矛盾,该怎么解决。

与会同志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而后就随意发言了。毛主席不断插话、提问,这种不拘形式的谈话,使气氛很活跃。

根据大家反映的情况,毛主席提出:“生产关系要改进,权力不能过分集中,公社的体制要下放,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和三级核算,以队为基础。这个以队为基础,有的主张以原来的高级社,有的主张以生产大队,有的主张以生产队。看来,以生产队为基础比较适宜。”

听着主席的话,杨贵心里亮堂多了。他想到,大跃进以来,林县老区人民焕发出来的革命精神和冲天干劲是搞好公社的必要条件,要正确引导。但近段时期个别公社内部出现的严重问题使他忧虑。要把问题反映给主席,对全国的公社会有好处。

于是,杨贵直言不讳地说,林县公社化以后,有些地方搞平均主义,平调农民土地、牲畜和物品等,在群众中反响很坏。有的公社负责人,为了把公社搞好,主观上总想着越大越好,就把几户农民的地占了,把全社农民个人养的猪都抓来,办大猪场。结果,农民心里有怨气,还不敢说,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为此,县委严肃批评和制止了这种做法,刹住了平调之风。

毛主席听罢,点头表示赞成,并且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现在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物资还不丰富,对于社会产品只能实行等价交换,不允许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要纠正这种平均主义的倾向。

毛主席还把手里的铅笔举起来,幽默地解释道:“你想,如果我有两支铅笔,你要我一支,我不会同意;我有三支四支铅笔,你要我一支,我也不会那么痛快地给你;如果我有五支六支甚至更多一些,你要我一支两支,我才会同意给你。现在是社会主义阶段,还是要按劳分配,要清理‘共产风’,平调来农民的东西,能退还的还是要退还给农民。”

毛泽东风趣的谈话,浅显的比喻,使与会者获益匪浅。杨贵听了,更像服了清醒剂,脑子里亮堂多了。

这次座谈会,不仅让杨贵深刻地认识到要深入实际,实事求是,而且,还帮助杨贵下定了修建红旗渠的决心,特别是,给修建红旗渠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持”。

后来,根据郑州会议情况,为了清理“共产风”,刹住“平调风”,党中央、毛主席从国家财政拨款给地方解决问题,仅林县就拨给了约400万元!中共林县县委迅速组织力量调查落实平调情况,在挨家挨户退赔给社员100多万元后,还剩下将近300多万元,成为县里的公共积累资金,存到了银行,日后成为了修建红旗渠的重要经济基础。

两次亲笔批示,直接“挺”起了红旗渠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执行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政策的一曲凯歌。

毛泽东,不仅用自己的思想引领着林县人民,关注着林县的发展,而且对林县人民自力更生修建的红旗渠高度赞赏和肯定,曾经两次对红旗渠遇到的问题亲笔批示,“挺”红旗渠。

第一次批示是针对有人告修渠违反财经纪律问题。

1961年,国家向全国各地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赔偿“大跃进”运动中“一平二调”造成的损失。当时,林县县委决定,把应赔偿林县财政的款暂时存在了县人民银行。红旗渠总干渠第三期工程动工后,因为在资金方面遇到了严重困难,杨贵书记就与县委常委研究,拿出存在银行的这笔款用于了红旗渠建设。

但是,一些反对修建红旗渠的人认为抓住了县委的把柄,接二连三向上级告状,说:“林县县委违反了财经纪律,擅自把大额资金投放市场,犯了严重错误。”

当时,上级调查组将调查结果报送中央,报告中说:“河南省林县不顾条条的限制,集中了可能集中的财力物力,大搞群众运动,经过十年奋战,建成了长达三千余里的红旗渠,还兴办了水泥、煤窑、机械等小型工业,全县农业大翻身,工业蓬勃发展。如果按老规矩,那就根本办不成!”

主管财政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看后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动用这笔款合情合理,也不要把它看得太重了,只不过在程序上有点小问题。

1970年8月20日,国家财政部党的核心小组把在红旗渠建设中使用国家赔偿林县“大跃进”中的损失款作为先进典型,向党中央、毛主席呈送报告。报告呈送毛主席后,毛主席进行了圈阅。这个圈阅,让这个困扰县委领导的问题烟消云散。

第二次批示是针对有人全面否定红旗渠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中,有些人反对林县红旗渠,说什么“修建红旗渠不是一功,而是一罪”“红旗渠是死人渠”等等。

那条为民造福的红旗渠,是老百姓力量和智慧的展现,反红旗渠怎么得了?

由中央政治局提出,经毛主席批准,1972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河南省委、省军区党委和三个河南驻军党委,在首都京西宾馆召开“批林整风”汇报会,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出席了会议。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兰考县委书记张钦礼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批判了河南省军区副政委××大砍林县、兰考“两面红旗”的罪行。 

 1972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的[1972]42号文件批转《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的请求报告》,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作出解决河南问题(包括红旗渠)的意见上批示:“同意。”

毛泽东重如千钧的两个字,给了红旗渠和林县人民巨大的肯定,无限的鼓舞。

计划好的红旗渠之行,留下“未了情”

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毛泽东主席由于身体欠佳,已经很少外出。可到了1973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他老人家突然提出要到北京以外的地方走一走。并指着南方说,到林县去看一看红旗渠,看一看在太行山上创造奇迹的人民。

经过慎重研究,毛主席视察红旗渠的日程基本上定了下来。可就在视察即将成行的时候,医生对毛主席做了一次全面细致的体检,结果显示:主席的心脏病较以前有加重的迹象,不能出门。何况,视察红旗渠,千里迢迢,一路劳顿,下了车,还要沿着坎坷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岭,80岁高龄的老人如何能吃得消?于是医生建议:暂不去红旗渠视察,待适当时候再做安排。

视察红旗渠的强烈愿望被搁浅,但毛泽东还是放不下红旗渠,他就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找来一部《红旗渠》的纪录片观看。

毛主席全神贯注地观看着影片里的每一个场面、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他被林县十年九旱造成的罕见缺水状况所震撼,被林县人民吃着野菜开山劈岭的硬骨头精神所感动,更为红旗渠通水、老百姓欢呼雀跃的场面激动得热泪盈眶。

片子放完了,毛主席意犹未尽,他对一起观看的身边人员说,林县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才建成了红旗渠,了不起啊!我们有了林县人民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有希望了!

(此文参考了魏俊彦、崔国红《林州热土领袖情》和郭青昌《人民的红旗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