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过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认知思维帮你破除魔咒(十一)

2020-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Cara方方

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这张黑白图,图里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要对谁做什么?

看图说话

这张图片来自于一个心理学测验,叫做主题统觉测验。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默里•亨利发明的一种测试,他认为,给出一个同样的东西,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通过它们描绘自己看到了什么,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到这个人的个性特点、选择的倾向或者思想情感,所以看起来我们描绘的是图片,实际上描绘的是自己的内心。

比如一个孩子读了《白雪公主》,他可能觉得左边是善良的公主,右边是恶毒的继母,在盘算怎么夺走公主的财产。

比如你最近经历了单位里的人事斗争,你会觉得左边是善良的你,右边是恶毒的同事,正在想方设法给你带来麻烦。

理论

这节课讲的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做投射。投射指的是一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在别人身上看见的,其实是自己。

比如,一个中学生的妈妈很担心孩子玩游戏,其实孩子对游戏没有那么执着的热情,但是,妈妈会说:你一开始玩游戏就是摆脱不了的。她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可能是因为她自己在别的事情上,曾经有过失控的体验,她就觉得,孩子跟自己一样,没有办法管理自己。但其实她不知道,孩子实际上是怎么样,爱好是什么,对未来的打算怎么样,她完全活在自己的经验里。

所以,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都不自觉地带入自己的经历、情感、想法,与人相处是一个不断投射的过程。

投射有两种。

一种叫一致性投射,比如说有一种冷,叫做你妈妈觉得你冷,其实就是妈妈自己觉得冷,所以她觉得你也会冷,把自己的经验投射到你身上。

另一种叫互补性投射。意思是我认为我跟别人是某种关系,那么,那个人就是跟我有这种关系的人。比如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容易被欺负的人,我跟你认识了,就会倾向于无端的假定你就是那个欺负我的人,我会时刻小心戒备对付你。

很多时候投射都是坚不可摧的,即使别人明确表示有不一样的想法,我们也很难接受。

更可怕的是,你对外界的想法有可能真的带来改变。

比如你投射性的认定一个人不喜欢你的时候,用一种防备的心态对他刻意回避,不自觉露出警惕的表情,久而久之,他也会觉察到你的这种不友好,他就真的不喜欢你了。

阐释

那么,要怎么应对投射呢?

第一,要意识到自己随时随地都在产生投射,很可能把投射和现实混淆,时刻提醒自己,我看到的这个人只是我想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多听一听别人怎么说,保持开放性的态度。

第二,不要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真实的自我混淆起来,时刻提醒自己,他看到的我不一定是真的我。

比如说,我们要跟老板提升职加薪,你可能觉得老板不喜欢我,他凭什么给我升职加薪呢?这时候,你关心的不是这件事,而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但其实你想多了,只有员工很在意老板喜不喜欢我,加薪这件事情,从老板的眼睛来看,就是这个人能不能给我创造更多的价值嘛。

想明白这一点,就不会那么纠结于我怎么样,而是去想对方想要什么?

第三,学会站到他人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解释自己没做错,徒劳地浪费双方的沟通成本。

比如说,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有些咨询者可能会抱怨没有效果,埋怨咨询师说的太少了。我的一些学生听到之后就立刻进入了解释模式,解释说,心理咨询的必要过程就是倾听。这样一来,对方可能反而更不舒服了,最后甚至矛盾还会不断升级,闹得两个人都很不愉快。

其实,这时候你就是站在了自己的立场,觉得自己被怀疑了,有点受伤,所以要站出来解释一下。其实,这个指责和怀疑是我们自己投射出来的。站在咨询者的立场,他只是在表达一个感受,就是有点失望。

这时候,你可以继续鼓励他说出他真正的需要,比如说,你希望对方给你怎样的回应,如果他一直帮不到你,你还打算做些什么呢?

只要是跟人打交道,就很有可能产生这些潜在的误会。你以为他是冲着你来的,你就看不到对方的立场,只是想着维护自己,反而有可能激化矛盾。

学会从投射当中跳出来,看到对方的真实需要,也许就会有新的解决办法。

练习

可以找一个亲近的人,写五个关于她的形容词,再猜一下,她会用来形容你的五个词,同时让她写五个关于你的形容词,再让她猜一下,你会用来形容她的五个词。

两个人独立写完之后,再互相交流,看一下哪些是准确的,哪些是出乎意料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写这个词。这是你们了解彼此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是你观察投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结语

我们产生的很多关系,看上去针锋相对,但其实双方都并不是在针对对方,他们只是把各自的东西用到了对方身上。《三体》当中有一句很霸气的话,叫做“消灭你,与你何干”,意思是,看上去我在消灭你,其实并不是针对你,只是我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做了一些事影响到了你。

更好地分清投射,利用投射去经营一段好的关系,一段更轻松和有效的关系。


以上内容为《李松蔚:认知思维16讲,破除阻挡你改变的16个思维》学习笔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