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那些美好的品格,它同样有陷阱
【日更第1532天】
我们总有误解
只想要好的
不想要坏的
于是越来越狭窄
读《自信的陷阱》时,发现一件事情,就是那些正面的,让人向往的词汇,它并没有我们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美好。
为什么?这是因为这些美好的,正面的词汇营造出一种假象,这种假象就是:当你做到了它,你就能够得到他人的倾佩和羡慕,比如自信,比如勇敢,比如幸福,这些词汇营造出一种很美好的氛围,似乎让人变得更高大一般。
但同时它其实又容易形成对自我的绑架,就是既然你自信了,勇敢了,幸福了,就不能有其它的样子呈现了。
这是一种巨大的误解,也是很典型的二分法思维,非此即彼的想法把我们局限了却不自知,依然掉入这样的思维中,哪怕提醒自己也偶尔会被局限。
当我们能够有更多元更包容的心态时,我们就能够接受:
我既是自信的,在某些方面也可以是自卑的——但这种自卑不会真的让自己“卑微”,只是一种事实。
我既是勇敢的,某些时候我也同样可以害怕,怯懦,比如我可以害怕自己偶尔是不勇敢的。
同时,我也可以是幸福的,但不代表我内心就不会觉得孤独,只不过,我懂得去和自己的孤独相处,我可以很好地处理孤独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能够既孤独又幸福,两者并不冲突。
但我们往往只愿意承认前者,不接纳后者,因为后者表达的是一种软弱,脆弱。
又或者,并不仅是二分法作祟,而是我们在长期以来固有的思维里,我们不懂得如何与后者相处,不知道如何去接纳它们,反而去找很多速成的方法去掩盖它的存在,企图去以快速有效的方法做到前者,甚至有很多这样的速成班提供了这些服务——但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弄清楚最底层的核心,那就行,我们要学会和自己不同的特质相处。
比如以前我会很想做社牛,很喜欢在人群中活跃气氛,想要吸引目光等等,但现在我会觉得自己保持沉默更舒服,适当的回应,低调地存在,安安静静的不要八面玲珑更加舒服。
就是这样,我们会在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一些价值观,觉得这样那样才是正确的,但慢慢发现其实那样的自己并不舒服,事后会有很多的评判给到自己,比如我总会担心自己举止不当,说错话,表错情什么的,有很多的纠结拧巴,但不再觉得需要当个社牛,把自己收起来以后,甚至可以社恐,可以不擅长,就觉得这样非常好,更符合对于自己的期待。
这也是一个了解自己,并找到更好的和自己相处的方式的过程。
一个特质的存在必然有它的原因,不管是好的坏的,都没有必要只要好的,不要坏的,每一面都是真实的自我,去学着接纳和拥抱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