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6)
喫啥
鸡头米的口感,昆曲的水磨腔,古琴的吟猱,和吴语的软糯,通感是一样的。那是感官审美的极致,不可言传,难以意会,非一一尝遍不得窥其堂奥。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6)在苏州居住顶顶重要的一个好处,就是吃到的永远是当季的时鲜。我这个上海人一开始不明就里,随口说要吃荠菜啊草头的,阿姨说现在还没到时候或已经落市了,我才知道苏州还是保留一些农耕时代的妙处。于是,春天不同时节的香椿,马兰头,荠菜,笋,蚕豆,韭菜是分头茬二茬的,一直住在上海真真白做了江南人!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6)于是我们也就跟着学着做当地当令的食物。春天在苏州向农家买了十几斤的雪里蕻自己腌制咸菜,在三亚的热带阳关下晒虾干,小蘑菇学着妈妈小时候那样过年做蛋饺。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6)来苏州住之前,每次来玩总要吃碗苏式面,或是鲜肉小馄饨,或是荠菜大馄饨。那样的面食苏州人做来与别处总是不一样的,就像苏州话那般,软却筋道,糯又节制,滑而不腻,面的浇头是现炒的一小碟小菜,真的是用蘸醋的迷你小碟盛的小菜放在一边,刚好够吃下一碗面。来苏州游玩就必定要去同得兴吃上一碗面,还要排半天队吃一客“哑巴生煎”,当然,还有那些只有苏州才有的糕团。单为了这些小吃就值得特意来一次苏州的,如今住在这里了,早晨起床,出门向右就是“哑巴生煎”(西),向左拐经过“藕园”沿着城墙就到了“大阿二饮食店”(东),向北走到“狮子林”边上就是“吴越人家”,还有“平江府”,这些早点的迷你精致和丰富特色真是苏州一绝,当然还有街边的大饼和平江路的蟹壳黄——居然还画蛇添足地上了央视。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6)已然游人如织的平江路自然是食肆随之增多,只是以前这里服务的主要是回头客,用心做好吃的才能留住客人,而游人多了之后应付的就可能是一次性的客人了,我们住在那里的就不必再去凑这个热闹了。当然我们会私藏几家“不足为外人道”的食肆,就等有朋自远方来,可以大快朵颐。
平江路巷子里有个90后的小厨娘开了个私房菜馆,没有固定菜谱,只是亲自采购食材,随性做菜,倒也别致。此等私房菜自然只在一定的圈子里流传,装潢布置也是别出心裁的,朋友聚会体面又能尽兴畅聊不受干扰。如此,也就不是日常的饭食了。
日常是一日三餐。我们的讲张书房不适宜做饭,也不能每天去外面吃。于是,烟火气的平江路显出本色了。我们的邻居有不少本地主妇啊,苏州人的口味与我们并无二致,隔开两家的门口在端午前后会挂出个“咸水粽”的小牌子,那一定是位会做吃食的主妇!我顺着牌子询上门去,一问果然一位六十开外的老阿姨,以前的工作就是单位食堂做饭的,现在还上门为一家人家做饭。我提出请阿姨每天为我们烧一顿饭菜,我开菜单她当天去采购,然后在自家烧好饭菜,端到我们家来。阿姨矜持地答应了,看得出她心里挺乐意的。皆大欢喜。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6)晚上,阿姨会过来取第二天的菜谱,妈妈口述,小蘑菇记录。如果前一天晚上没取到,第二天一早就会被阿姨的电话吵醒:“阿姨,今朝喫(qie)啥?”那口常熟话小蘑菇学得惟妙惟肖。我们互称阿姨,那是通俗的尊称。我家吃饭最重要的是一道汤,常常是鲫鱼萝卜汤,黑鱼豆腐汤,昂刺鱼咸菜番茄豆腐汤,鸡汤,扁尖芋艿鸭汤,小蘑菇喜欢芋艿,但是阿姨说苏州人是不放芋艿的,这样的汤不清了。我教了阿姨几道西式的汤,牛尾番茄浓汤,泰式冬阴功汤,阿姨说从没听说过,但隐隐透着兴奋。我仿佛觉得进行了文化走私。
刚离开苏州时,我早晨还会惯性地等待阿姨的电话,小蘑菇有时还会学上一句阿姨的“今朝喫啥?”
今年从平江路到藕园这条临河小巷,也就是我们讲张书房所在地,有不少民宅被征收了,那些住了一辈子的本地人要搬迁了。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井边洗衣服的女人,河边逗鸟的,家长里短的苏州话,巷子里飘过的叫卖声~~回去还有吗?还能找到阿姨做饭吗?聊以告慰的是,这些都已刻录在小蘑菇的童年记忆中,当她在法国南边小城的巷子终于吃上一碗面时,她百感交集的表情是因为那个童年记忆。这个记忆会让她的胃不时提醒自己的中国“心”。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6)而每年夏秋不用提醒的苏州味道当属鸡头米,我无端会想起那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看着一粒粒的被剥出来似白玉珍珠般的,咬一口便可确定这是人间至味。听说有人专门买个冰箱存放一年的鸡头米,对人生通透莫过此等达人!袁枚李渔知晓当颔首称是,苏州还是有传了他们衣钵的人。我们也用实际行动扩展鸡头米的传说,在鸡头米季节从苏州跨洋带到加拿大几斤鸡头米外加冰糖桂花,吃上一口简直天上人间。
鸡头米的口感,昆曲的水磨腔,古琴的吟猱,和吴语的软糯,通感是一样的。那是感官审美的极致,不可言传,难以意会,非一一尝遍不得窥其堂奥。它们的回味和淘文瑜的诗又是一样的通感,他作为苏州美食家和诗人的两个身份可见是彼此成全的。这个未曾谋面的熟人,在我开始发布这本手记的那天去了一个更好玩的世界,以后我们将回到“没有淘文瑜的苏州”。我就这样和他打了招呼。
平江路三年的时光,一切都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刻。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