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财经大学

帝国的“孤儿”

2017-10-31  本文已影响0人  波风小王子

“第三帝国”听起来离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相差甚远,然而,《第三帝国的孤儿》这本书却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它离我们不是相差甚远,而是触手可及。希特勒的时代,纳粹的时代,党卫军的时代,战争的时代,书中对于这些描写的很少。然而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战场。这个战场没有硝烟,没有爆炸,但却有无数人因此而丧命,它比战争剥夺的生命还多,而它仍在进行。

作者是法国的尼古拉斯·德·埃斯蒂安·德·奥维斯 ,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书,却让我对他的构思赞叹不已,他华丽的叙事技巧。作者采用了两条线路,一条是1995年,一条是2005年。而两条线索的起源都是因为发现了一具断手的死尸。书中不断复杂的交织着两个时间段,但他的衔接却是极其完美的。

这本小说的法文原名是“Les Orphelins du Mal”,如果直译的话,是邪恶的婴儿 。这与纳粹的计划“Lebensborn”(生命之泉)相呼应,以第三帝国为构图,根据希特勒的“日耳曼种族优越论”为线索来编写这本书。这个题材很少有人写。在写阿纳伊丝时候,作者用第一人称,兰妮也是第一人称,而维多肯和肖维耶却是第三人称。两种人称的交叠,更让情节跌宕起伏,步步扣人心弦。

2005年的记者阿纳伊丝与富翁维多肯的见面,相识,相知,冒险。从一个线索跳到另一个线索,而与此同时1995年的警长肖维耶和林从印有纳粹编号的烧焦死尸开始追查。从调查所得到的无数信息中,慢慢走,试图去揭秘这一切。而作者在最后将林的调查和阿纳伊丝的调查慢慢合起来,并让相差十年的两人见面。两条调查若斯的线索合起来,在进行后续的调查,此时高潮的迭起,记者的身世,维多肯的身世,逐渐在书中慢慢展开。

纳粹的残暴、冷血和无情,无时无刻不被体现。读此书时,我的心是揪紧的,无论是在调查时,在与敌人碰面时,让人连大口呼吸都感觉是件幸福的事。

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秘密,都有不堪回首的过去,不管是神秘苦涩的出身,还是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或者秘不示人的邪恶事业,抑或痛苦不堪触碰的过往。很多大文学家都喜欢营造一种最极端的条件和环境,让读者心中充满痛苦和同情,仿佛书中是知音,亦或者就如同读者自己本身。这种自虐式的写法,让每一位读者与之共鸣。揭露出血淋淋的假丑恶,才能让人更加珍惜现在平凡和简单的生活吧!

阿纳伊丝的父亲先是以当党卫军为荣,后来见识了纳粹的惨无人性后,参加了抵抗组织,并且默默地为以前的罪恶行为赎罪。这其实也符合欧洲大部分参加过纳粹的人的做法,他们当初被教育,被灌输的思想导致了他们的罪行。但是在战争之后都争取得到受害者的原谅,正如的1970年联邦德国的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一样。我坚信很多人都心存忏悔的,虽然也有人去参拜靖国神社。这也正是欧洲人价值观的体现。人就是要承担自己所犯下的罪过并为此而赎罪,也难怪欧洲二战后的崛起。

如果把党卫军的“Lebensborn”计划说成是恶,那么扑灭恶的就是阿纳伊丝的爱。她叛逆着,害怕被束缚,但却又需要安全感。她与喜欢自己的克莱芒躲躲藏藏。又在与维多肯的探险中寻找激情与刺激。最终她发现了她对克莱芒温柔的依赖,并且又找到了失去已久的父爱。于是乎,贪婪,残忍,霸权,暴力,狰狞,嫉妒统统都被爱一一降服。

也许为了情节的辗转,书中的对话不是很优美,但却适当的将所有的谜团,线索展示在我们眼前。虽然对于最后故事的结局,我不是很能接受,但也许作者另有一番意味在其中吧!不管怎么说,它的确堪称一部杰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