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青少年模式”成为摆设,功能有了用起来更重要
8月6日晚上,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发布公告称在履职的过程中发现微信产品的“青少年模式”不符合《未成年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那么,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有关机关和组织和组织就可以对此提起公益诉讼。
微信这方面也是很快做出回应,表示认真自检自查,虚心接受建议。当然,这起诉讼最终是否会被正式立案咱们还是要看事态的后续发展。
不过,说到“青少年模式”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很多的内容类或者社交类APP都已经开发了这个功能。但是说实在的,从我身边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青少年模式”的应用情况仿佛并不十分理想。
个人认为,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应该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这其中不仅需要APP开发者的努力,也需要孩子的家长乃至老师和更多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
首先来说,很多软件都已经推出了自家的“青少年模式”。比如像微信,早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就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属于动作最快的一批应用。
要知道,微信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早已经不再是一款简单的社交软件了。作为一款平台型的产品,微信涉及到社交、交易支付、公众号图文、短视频、直播等等业务。所以要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安心的上网环境可算是不易了。
那么,微信是怎样做的呢?我总结起来就是,风险封堵,积极引导。
一方面,微信对一切可能对心智不够成熟的青少年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进行完全封堵。比如,微信在“青少年模式下”限制了Q币充值、微粒贷、信用卡、甚至是直播打赏等一切与金钱相关的功能。之前,我们时不时就会听说哪家的“熊孩子”用家长的手机花巨款充值游戏或者主播打赏的新闻,有的甚至搞得家长被迫卖房还债。所以,“青少年模式”关闭金钱相关功能不仅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更是对家长的一种保护。
另一方面,微信也并不是给孩子“一棒子打死”,而是在很多地方设置了有益的积极引导。像今年6月份,微信就在视频号为青少年开设了专门的内容池,在这个池子里的视频都是经过运营同学挑选出来,推荐给青少年观看的积极健康的视频内容。同时,微信还给了家长选择权,让家长可以自己选择关注一些合适的视频内容,供孩子在“青少年模式”下观看。
那么,“青少年模式”有了,家长不用怎么办?微信又在视频号上线了“青少年模式”的设置弹窗提醒,用户点击弹窗以后就可以直接跳转进行设置,方便又简单。这样妈妈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忘记设置“青少年模式”了。这么看,微信也是为家长能设置“青少年模式”操碎了心。果然,这个功能一上线也是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关注。
除了上面咱说的这些功能以外,对于附近的人,摇一摇,微信群里的外部链接,还有直播、购物这些功能,微信在“青少年模式”下也全部是“不可访问”的。在我看来,这些防范措施其实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那么,回到咱们开头说的问题,青少年是咱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对于他们的安全保护如何防范其实都不为过。咱们刚才说了很多微信做得好的地方,不过微信也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优化的地方。不过,APP的开发者已经在行动了,作为家长更得用起来,去给孩子设置“青少年模式”。个人认为这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的负责。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更多的人来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