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热赞读书简友广场

从《论语·雍也》看己与人的关系

2023-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绿豆糕

《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何谓仁者?孔子回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解读借用卞朝宁的《《论语》言论评析》:“一个人积极进取,有所成就,人生修养已经达到“立”与“达”的境界,同时他还能发扬仁爱精神,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化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提高道德修养,实现“立人”和“达人”,这就是“仁”的境界。”这是孔子仁学的A面“忠”,为人谋事始终保持尽心尽力的积极状态。
同时,还有一个B面“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极保守的状态,求“仁”首先要做好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对他人要怀有一颗包容之心,宽恕之心,说白了,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别人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与判断去指指点点。
我一直以来,也是这么认为的,忠和恕是“仁”的AB面,无论哪面,都是要追求这样的做人标准,如果人们站在严格要求自己、修炼自己的人生境界,那么必将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
今天突发奇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一定能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吗?
立人和达人要想达到己与人的和谐共进,需要建立在共同的意志和追求的基础上。如果二者没有共同的志向和追求呢?已经达到境界的仁者把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加之在身边人,会不会造成反效果呢?比如父母和孩子,或许是最近亲子关系比较紧张,从自己的角度希望他能达到的程度,然而却非他所希望的。当然自己远远没有达到仁者的程度,做家长也学是处于学习者,与孔子之“仁”联系很牵强,但是从一定程度来讲,是不是可以思辨地看一下呢?
姑妄言之姑妄看之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