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的内容,多变的课堂--谈K12教育
最近有机会和朋友一起运营一个stem培训机构,这个机构主要做的是科学实验和手工工坊。这个机构的运营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没有复杂的管理,没有复杂的流程,在三四线城市,只要能够把课讲好,家长还是很愿意为孩子报名和续费的。核心的问题还是课程内容的质量和课程教授的质量。
但是,随着对教育行业的熟悉,就会发现,把课程内容的质量做好是个很难的事情,把课程教授的质量控制好也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这是一个需要相当大程度积累的领域,课程的体系、课程的内容需要积累,这个积累来自有丰富知识体系的和/或有深度认知程度的老师,这个积累也来自学生对内容的反馈,形成课程的迭代;课程的教授也需要积累,这个积累即来自老师的教学经验,也来自于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
下面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两个层面来观察当下的K12教育。
关键问题一(课程的内容):
体系。学校里有教学大纲,很多大的机构也有自己的课程体系、知识图谱,小的机构也会开发出系列课程。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机构需要确定自己要教什么,学生希望知道自己能学到什么。
每个人都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世界是一张待探索的网,而知识是已经被探索出来的那部分网,学习的过程是每个人从这张网里去提取出自己的认知之树,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个提取的过程可能是通过学校的课程体系来完成,可能通过学习他人的认知体系来完成,亦可能是通过个人的自我审视来完成认知体系的建立。
一个教育机构是否好,要看它是否有自己的课程体系,是否有自己的知识图谱,是否够好;另外,还要看这个体系是否提供更多的向外连接的节点,让学习者可以有向外连接新的认知的视野,给学习者提供继续成长的空间。
Stem教育学期课程一学期的课程或者一个系列的课程,可以提供一块知识体系,而其中的一节课,则应该提供某个具体的工具/概念/方法,引导同学去思考,支撑同学一步一步的构建出知识体系。
一节科学课的内容结构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告诉你要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他们即会给你思考的视野,也会提供给你思考的工具、行动的工具。好的教育机构,会高薪找最好的老师,然后会最大化的把好老师的这些能力客观化出来,形成课程大纲,形成教程教案、手册,从而可以让老师的能力被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但是,可以直白的说,不管是总部的培训,还是分部的培训,还是加盟的培训,都无法完全的复现打磨课程的老师要表达的内容,一个原因是打磨课程的老师无法把自己所有的认知(尤其是非显性的知识)都抽象成教材、教案,另一个原因是,即使打磨课程的老师亲自培训,被培训的老师很可能也做不到完全的接收到培训内容。
现状就是这样,好老师有限,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衰减甚至错误。那么判断一个机构的好坏,除了看它的名师的资源,课程的体系,还要看看相应的机构为解决传播的问题付出的多少的努力,做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关键问题二(课程的教授):
如何保证课程教授的质量,如何能够让老师讲好课,如何选择更好的授课的形式,从而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呢?
先看线下教育。线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师的资源受地域的限制以及老师的水平缺乏客观评价。教学的质量是一系列人的问题,校长是否有好的思想理念,教研者是否有好的业务水准,培训老师是否能够准确的完成培训,讲师是否能够理解课程并教授给学生,所有的这些关于人的问题都做好是需要很大投入的,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有人会说,我是小机构,一人可兼数职,不存在问题,那是因为,一方面你规模太小、体系太小,另一方面你是基于别人的体系,而不是自己的体系。以我所做的stem教育为例,stem培训机构并没有自研课程的能力,又不像语、数、外这样的课程有课纲可以依照,他们必然要加盟某个教育机构,依赖于这些教育机构提供的系列教案,但是总部的培训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有的培训人员讲的培训课,都让人听不下去,不要说完整性,连准确性都做不到,在教育机构的加盟群里,经常会有一些很简单、基础的问题被咨询,老师的水平在此也可见一斑。线下教育的规模和存在时间,是一个机构好坏的最好证明,而它们一般都出现在1、2线的城市。
接下来看一下在线教育。在线教育的出现,可以一定程度的解决知识交付过程中的完整性、准确性问题,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让信息的传播效率更高效。在线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传播教育内容,有mooc形式的在线课堂,单师形式的在线课堂,有vipkid这类的在线1对1的教育,有像新东方网校这样的线上线下的双师教学,有像张泉灵语文课这样的在线双师教学。通过这些模式,解决了地域的限制,教师资源就可以规模化、集中化,而相对集中化的管理可以让教育机构对课程的打磨、对老师的选拔、对老师的培训都可以保持高要求。只要管理的好了,它们就可以追求并达到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因为质量上去了,口碑上去了,数量也就上去了,而且边际收益可以保持高水平。
下面对刚才介绍的在线教育形式进行场景分析:
· mooc形式的在线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交互比较少,课程的内容相对简洁,课程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是很成熟的课程。国内有网易公开课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依赖老师,当然需要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水平。
· 单师形式的在线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交互,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讲课老师能准确、完整、生动的讲授出来。国内有新东方网校等。这种课程需要去顾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互动中来保证学生能够跟得上、理解的了,当然,相对清晰、简洁的课程知识结构又不需要一对一的教学。
· 1对1的在线教育,需要频繁的交互,课程内容不太复杂,课程的讲解有很大的机动性。国内有VIPKID,编程猫等。学生可以很方便的跟老师就某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老师也会对学生有更专注的观察和判断。
· 线上线下的双师教学,需要一定程度的交互交流,需要一定程度的课下辅导,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比如高年级的数、理、化。国内有海风教育等。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学生学习优秀老师的课程,名师在线讲课,而线下的老师辅助名师确保学生们听得懂跟的上。这种方式可以让名师资源得到更多的传播,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机会。
· 线上的双师教学,课程内容容易打磨成型,但是学习的和理解需要一些课上的交流和互动。比如现在比较火的大语文课程。教研老师可以亲自讲述并录制下来,然后讲课老师或助教老师根据这些内容进行互动和讲解,保证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和mooc一样,它们都是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内容,不同的是它通过双师里的助教来解决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更适合K12的教育。
上面说的这些在线教育在保证教研的质量、培训的质量、打磨课程的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传播方式的合理选择,从而保证了交付的质量。
【PS:当然上面观察和思考都是基于内容方面来考虑,并没有考虑运营和市场的因素。】
线上的方式看起来很好的解决了课程教授质量的问题,但是有批判精神的我们会提出一个问题,所有类型的课程放到线上教育都适合吗?
我们观察一下线上教育的课程内容,它们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都比较偏向于知识,偏向于信息化的知识。我们思考一下,像画画、钢琴这样的需要很强的感受力,需要很多操练的项目,线上教育能够替代线下教育吗,能够比线下教育更好的解决问题吗?我认为答案是不能,画画、钢琴这样的课程,需要老师很强的在场感,这种在场并不仅仅是观察,还有手手相传,而且对观察这个事情,不仅仅需要老师观察学生,更需要学生能够仔细的观察老师。学生需要的是一个丰富感受的“场”,而不仅仅是指令和指教。
那么,对钢琴和美术来说,既然无法解决线下互动的问题,做它们的线上教育就应该转变一下思路,线上平台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老师的辅助工具,为老师提供好的服务。老师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为老师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老师应该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为老师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可以看出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在不同的项目上有不同的适应性,是线上来弥补线下,还是线下来弥补线上,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来选择相应的模式。既要站在内容的角度来设计产品,也需要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设计产品(尤其是线下为主的教育)。
翻转课堂
现在有一种把教与学倒置的“翻转课堂”的概念被提出。对翻转课堂概念的解释通俗一点就是说学员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谓在家学习更多的形式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在线上学习,我们应该把那些可以在线上学习、适合在线上学习的内容在线上交付,而把那些需要在线下交流,更适合在线下交流的事情,放到线下去进行。把学习和练习翻转过来,让学习变成对每个人来说都有所不同的事情。
我们想的可以更多一些,为什么一个课程只能用一种教授模式呢,为什么不可以即应用线上的1对1,也应用线上线下双师教学,还应用线上单师教学呢,内容适合用什么样的方式就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做“积木式”的课程设计。未来不应该再有单纯模式的教育培训,而是应该线上和线下教育扬长补短、互相融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水准和交付效果等方面统合思考来选择最好的交付方式。
统整的不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还有交付的方式。好的内容+好的过程造就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