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也是被逼出来的
“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作文写得非常好,篇篇是范文,还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朗诵。小学五年级时,被迫辍学,回家成了一个放牛娃,除了放牛,还要拔草、运粪,收割庄稼。”——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初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莫言就像周星驰电影里比较戏谑的角色,朴实而无华,略带滑稽;
但细细想来,短短几句大白话莫言将自己童年时的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小学五年级就离开课堂,被迫参与到了原本属于大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儿童时期的懂事,让人心酸。
打开怀旧金曲,闭上眼睛听着罗大佑的《童年》,思绪跟着旋律跃过柴米油盐、排列组合、之乎者也回到逝去的岁月,当歌词滚动到“等待着游戏的童年,福利社里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时,那一刻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
我记得,我记得,高高的枞树一片葱茏,路边的冷饮摊上摆着几瓶矿泉水,
我眼睛炽热的指着无色透明的水说:妈,我想喝那个。
妈妈说:那都是骗人的,里面装的都是白开水。
摊贩听到后略带讥讽的说:买不起就是买不起,还污蔑起人来了。
我听到后,拽着妈妈的衣袖说:妈,我不喝了,回家喝热水。
母亲面色窘迫,
其实妈妈说的对,甚至还不如白开水好。但对于那时懵懂的自己来说,五毛钱一瓶的矿泉水诱惑力丝毫不亚于我现在对宇宙的好奇程度。
从此这件事就在我内心播种下一颗种子:我绝不要再干任何让父母难堪的事。
后来,我再不曾哭着喊着要父母给自己买喜欢的东西,相反,我会选择压制自己的欲望,不断的告诉自己:那东西没有什么用处,自己肯定是三分钟热度,我不要,我不要。
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挣扎与压制下,我终于更像一捧水了,用什么样的容器,我就呈现什么样的形状。
在长大后,总能听到这样那样的案例如:谁家的孩子哭天抢地的要父母给自己买一部苹果手机;父母不让自己打游戏后,直接跳楼自杀的;一言不合就能与朋友分手绝交的;理直气壮的觉得别人都对不起自己的;目中无人忤逆长辈和上司的。
不管他们做的对不对,反正我清楚的知道:我不敢。
我不会也不敢对着父母撒娇发火,我不敢潇洒的和朋友彻底决裂,我也不敢在地铁上坐着老孕伤残座而心安理得。
是的,我用尽了全力活成了大人们期待的样子,好好读书,不生是非,能吃亏的绝不占便宜。
我被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洗脑了,我不是圣人,我只不过是被“懂事”这两个字绑架了。
不能自私,不能任性,不能不懂事。
从小到大,我们都接受着基本一样的说教:看别人家的孩子多懂事,小小年纪都会洗衣做饭了;别人家的孩子多懂事,不用父母督促都知道好好学习···。
我们就像羊群一样被往懂事这条路上撵,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三重压力要把你捏成懂事的样子。
似乎让孩子变得懂事就是天经地义的,让他们做着不符合自己年龄阶段的事情,以便被亲戚朋友们夸赞成熟与懂事,家长脸上能堆出自豪的笑容,可这中间又有谁考虑过这两个词背后给所谓懂事的人带来的的委屈与不快乐。
童年就像冬夜里的星星,五月的朝露。
每个人都有童年,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更多的人有的只是“规矩,说教与委屈”。
但是,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啊,为什么逼迫他们就牺牲了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换来的却是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与稳重。
我有一个表哥,性格木讷,不爱说话,每次家里来客人,家人都逼迫他去嘴巴甜甜的上去打招呼。
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表哥正在客厅专心的看漫画,一声也没吭,扭头去了自己房间继续陶醉在自己漫画世界里。结果可想而知,亲戚走后,家人狠狠对他说:看你有多大出息,连个招呼也不会打,看你三舅家的孩子多会说话,就你这闷葫芦样长大连个媳妇也找不着。
罗曼罗兰说过:有些儿童的爱与恨的高潮是大家想不到的,而那种极端的爱与恨就在侵蚀儿童的心。表哥撕了自己珍藏的所有漫画,在父母的教训下,努力的变成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
直到现在工作了,表哥做什么事也首先会察言观色,考虑别人的感受与立场,一味的迁就别人。而不是做真正的自己,可能他从撕掉漫画时,那个真正的他也就随之消失了吧。
别人有困难,他帮忙,自己有困难,却绝不轻易找人帮忙,因为害怕麻烦别人。就连把负能量带给别人,也都会让他深深自责。
别人夸他人好,我想他的好未必是出于博爱之心,更多的是内心的恐惧。害怕被否定与批评,一步步的压抑自己,牺牲自己的利益,承受内心的委屈与无助。
懂事成了讨好别人的方式。
懂事的孩子可能都有一个通病:发生矛盾会忍不住先道歉。
在与别人发生摩擦,局面僵持的情况下,懂事的孩子一般都会首先道歉,即便有时并不是他们的错。在他们脑子里想的更多的是:忍一时风平浪静,因为一件小事而闹僵不值得,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次次如是,有时道歉后,又会觉得自己低三下四的。习惯性的自责,习惯性的否定自己,一切目的都只是皆大欢喜,一团和气。
撒娇的孩子有人疼,懂事的孩子没糖吃,话糙理不糙。
现实生活中,很多大人都是如此,把孩子的懂事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无视他们内心的诉求,扼杀他们童年的稚想,教他们戴上了面具,逼他们扣上了懂事的帽子。并在这条路上愈行愈远,逐渐的从身上再也看不得任何自己真实的样子,那一刻他们变成了家长希望他变成的人。
鲁迅先生曾说: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感同身受,且振聋发聩。
在此不奢望现在的主流价值观能有所改变,也不寄希望于会哭的孩子能把糖让给懂事的孩子,只是说出所有懂事的人的心声。只愿他们只懂该懂的事,做真实的自己。
不随波逐流,不委屈求全,坚守内心,不卑不亢。
即便一生平凡,但求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