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是一种奢侈
2020-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南洋笑笑生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短文,讲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子贡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国人凡有去国外旅行者,见到鲁国人在外沦落为奴,可花钱把他赎回,回国后可去国库报销费用。
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外面看到鲁人为奴,就花钱将他们赎了回来,但赎回来后没去国库报销,很多人由此称赞子贡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却大骂子贡。
别人觉得奇怪:赎人不报账不是很高尚吗?你为神什么要骂他?
孔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因为子贡的做法,会导致更多奴隶不能得到救赎,以内别人看见鲁人为奴时就会想——我赎买后,若去报账,品格就不如子贡。但不报账吧,我有负担不起。于是只好装聋作哑不去赎人。所以,子贡不报账的做法,实际是在阻碍更多奴隶被救赎。”
作为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贡无疑已经培养成一位道德高尚之士。孔子之所以批评他,不是不认可子贡的道德高尚,相反,从子贡的道德的提升上,孔子应该是更能体会儒家教育在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方面的强大作用,他应该是高兴的。作为救赎在国外的受苦民众的措施,鲁国希望通过报账的方式让更多鲁国人参与救赎的行动,而子贡的行为无疑让很多人陷入了道德的洼地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对鲁国来说子贡的行为无疑让救赎国外受苦国民的政策变得不易实施了,这是为何孔子批评子贡的原因。清高对于子贡个人来说是一种修养境界,对于鲁国来说却是一种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