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打开一扇不同的门
上篇文章说到儒家与道家,之前没有刻意去琢磨他们之间的关联。
最早读的是《道德经》,那时候每天早上都会听,对里面的内容有了基本的熟悉后,慢慢去悟里面的道理,但是发现道似乎能抓住又不抓住,领悟到的能讲出来的道理都会被下一个领悟破掉,应了《道德经》里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虽然道说不清,但是也许乐趣就在领悟的过程。
后来,开始读儒家的思想,《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读下来,看到里面有具体的原则性的指导,还有可行的参考方法,突然觉得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因为这些是生活中可碰得到摸得到的实际操作。
不过,从孔子的语录层次中,体会到并没有把方法放在最前面,而是在其中看到了他对《诗经》的思无邪的高度评价,所以去读了《诗经》,在《诗经》里看到了很多后来的经典里的名言都引自这里,它是总源头。
读完了《诗经》后,开始读《庄子》,在我买《道德经》和《论语》的时候,大儿子就跟我说想读《庄子》,但是那时候没有太在意,直到真正去读它的时候,才读了前面几篇,就豁然感觉眼前又打开了一扇不同的门。
关于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史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来自网络资料
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经的书人们常常会谨慎对待,而《庄子》的别称是《南华真经》,所以它能流传下来,经久不衰。
虽然人们总是把老子和庄子连起来说老庄,把他们归为道家,但是在《庄子》里却谈到了儒家的内容,似乎它有一座让世人看到儒家与道家相比较的桥梁,在它这里也有对入世和出世的融汇讲述。
比如,《庄子•天道》和《庄子•天运》里都说到了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从原文里看出来老子的境界是更高的,孔子也比较钦佩老子。然而曾仕强教授也说过孔子是讲实的;老子是讲虚的,两者各有千秋,老子的智慧是讲给百分之三的人听的,孔子的智慧是讲给百分之九十七的人听的!
当学习孔子的时候,不要把他当成神,用完美的标准来苛刻要求他。孔夫子是一位救世的圣人,尽管也许道家的观点比他的略高一些,但是他与老子能一起论道,已然是高人,而且他在与老子的一次对话后,不出三个月,再见到老子,其中说了一句:“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 可。丘得之矣。” 老子还是肯定了孔子。
相比普通人,孔子能在不出三个月的时间就领悟了老子说的话,已经是非同寻常了。
人们可能会仰望老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去参道,有时候会闭关一阵子,离开人群的干扰去修道,在那个阶段里觉得一切似乎真的看得很通透,认为自己好像已经悟到大道了,但是一出来回到群居生活的时候,一切又似乎开始乱了,静下来的心又起了波澜。
就像白天孩子们不在身边的时候,自己会觉得要做有智慧的母亲,但是一旦孩子回来在身边转几圈,很快就这个看不对,那个也看不对了,奇怪的就是,这样的循环总是存在。
所以,在这些矛盾中看到,或许这也是孔子入世指导思想的意义所在,因为人入世的时候还是遵循入世的游戏规则,孔子的精神是让人们能修好自己安好生活,不会因为毫无头绪而总是陷入混乱里,以至于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没有基本层面的安定,人也是很难往高的地方走。
因此,从这个层面也领会到了曾教授说的:《论语》是家常便饭,《道德经》是山珍海味。人多数时候还是要吃家常便饭的。
再说回《庄子》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解读庄子的思想,南怀瑾老先生关于庄子有一本书是《庄子諵譁》,走近庄子,南老的书籍值得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