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借名买房,有多少信任?有多少悲哀?

2018-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安若

  曾有人这样怼过安若:你会吃亏吗?像你这种不会吃亏的人。

  安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怀疑这个问题:吃亏是福,可为什么人人都不愿意吃亏呢?

  吃亏,似乎是从侧面引申为善良,没有锋芒的善良,所谓好人,又有多少人是以“好人”而感到骄傲呢?

  最近办了一起借名买房的案子。在当下社会,借名买房是大多现实存在的现象,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 严格购房资格政策之下,借名买房便是规避政策之一的现实操作。

  2002年,那年,大伯带着儿子和妻子,缩在人间天堂的出租屋里奋斗十年。2005年,将自己的亲妹妹介绍给x姓人家,促成一段人间姻缘。

  2010年,攒了大半生的积蓄,人生总有老的时候,想着为自己和老伴能离儿子近一点按一个家。可是,大伯没有购房资格啊。原来,想安个家,这么难。不过是想和儿子近一点。

  那个亲妹夫啊,说:大哥啊,要不以我的名义买吧,咱可以签个协议啊,说这房子都是你们夫妻俩的。

  两家人亲如一家,有何不可呢。

  这个信任,需要多大的勇气去实现,是将自己前半生的努力都付诸一注。8年过去,却,剩下了仇恨。

  人生是多么奇怪的事情儿。

  当年,亲妹夫说:您没资格,您用我的名儿买。

  2015年,亲妹夫说:您如果压力大,我先帮您付按揭。

  2016年,亲妹夫说:大哥,不用过户,咱夫妻俩给您写这个房子的所有权归您不就行了吗?

  2018年,这个房子被法院查封拍卖。

  亲妹夫欠别人27万,抵了这个房屋。

  大伯,急了,三番四次的找那个亲妹夫啊,这是我的养老房子啊,这是我唯一的一套房子啊,我欠你的几万按揭总归会还的啊。

  大伯找到律师,而我,执行异议,执行异议之诉,房屋确权诉讼。而然,这个房子买卖合同、契税、房产证、按揭银行都是亲妹夫的名字啊,甚至,连转账给开发商的账户,都是大伯转款给亲妹夫,从亲妹夫的账户转的开发商。

  在房屋登记簿为原则确定所有权的现实之下,又没有任何转款凭证。所有的一切法律程序的启动,不过是为了中止房屋的拍卖,争取与对方谈判的时间。

  那天,作为代理律师,以和解为目的会见了大伯的亲妹妹和亲妹夫。

  亲妹夫说:要么他给我还了这27万,要么就等着这房子拍卖掉我把钱还了,剩余的会看能给他多少就多少

  亲妹妹说:我哥说这房子是他的证明证明是他的,这房子登记在我们的名下便是我们的。

  也许,亲人之间的是是非非作为代理律师并不能清楚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

  大伯内心的躁动,每天都会给安若打电话,诉说这些年多少辛苦,诉说这些年对他们两口子如何的仁至义尽,从小到大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妹妹,大伯说,我们一母同胞啊。法律为什么不支持事实呢?为什么就要看证据呢?为什么不支持公平呢?

  安若问他妹妹,他妹夫:你们套用他养老房子的钱用来还债,这不是将人往死路上逼吗?

  他们说:律师你别乱说哦,这房子买了剩余的钱还是会给他的。他还是能活下去的。

  安若说:可是现在的经济市场他也没有能力再买一套房子了啊。你们在家的房子有两套,却向法院说执行这套,这不是过分了吗?

  他们说:人又不是一定要房子的,他不是一直说对我们好的嘛,那就要把我们的债还了啊,这样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啊。

  大伯说:我真是悔不当初啊。我真是法盲啊。

  案子还没有落下帷幕。安若不知道在一个家庭中的是是非非有多少说不清的内幕,但是,整件事情,却让安若的心无法接受。

  此生最怕的,便是,父子反目,手足相残。

  此生最痛的,便是,血脉相亲,仇怨相向。

  穷途末路,人性中恶的一面开始展示,为求生存而不断降低自己的底线,若能克制,便是道德的体现。

  而这妹妹,这妹夫,拥有着两套房。

  分配他人的财产,处分他人的房子,拿着爱的名义,便如此理所当然。

  著名主持人说:律师的幸福感是所有职业中最低的,看透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人性,永远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到底是人本善还是人本恶。

  律师,又怎么不会是职业中最有幸福的那位呢?

  因为社会给予人们制高点的道德要求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而律师的职业性质便是综合素养的要求。

  最近有人跟安若说:当你经历多了失去和离别之后,你就会习惯这种心情和情绪,如果你还会痛,便经历的不够。

  也有人跟安若说:你必须学会麻木的去对待生命中的求而不得,必须学会任何事都影响不了你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可是,安若是一个人,如果成长的代价是麻木而理智,世故而克制,这,不是我。

  前辈告诉安若:当你成为一名老律师的时候,世间的是是非非人情冷暖,你会觉得再正常不过。

  可是,安若希望,永远有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经年岁月,洞察世间不平之事,掌握办事之能。

  一种是能力,一种是人心。岂能同时而语。

  麻木,从来不认为是一种成长,而是,悲哀。悲哀的不是对待失去和别离的麻木,而是认为麻木是一种成长的表现,何其悲哀。

        安若希望,当爱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认真的爱,当信任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不留余地的去信任,并负的起背叛的代价。

  而不是,说着信任,却各自怀疑。说好爱情,却随时背离。

        善良,要么懂锋芒,要么懂赠与。

  借名买房至法院,何其悲哀。

律师生活照,多多指教

借名买房,有多少信任?有多少悲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