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舒适区,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文/lili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呢?
因为我们的旧经验根深蒂固。
旧经验为什么会那么牢固呢?
这是因为一个最重要的心理机制
——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心理舒适区这个词,你一定听过。平时我们常说,要有所改变,就要走出心理舒适区。
可是,究竟什么是心理舒适区呢?你可能会想,“舒适区”指的就是舒适的环境嘛。
比如,有人在小城市找了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虽然工作没有太大的成就感,但是比较舒适,所以就不想再挑战自己,突破自己了,这就是心理舒适区。
其实并不全是。
首先,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举个例子。我们都认同外面的环境要比监狱里舒适。可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布就不这么觉得。
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是人的一生了。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这座监狱,离不开了。
为了让自己继续在监狱里呆着,老布不惜举刀杀人。再一次出狱的时候,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监狱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这是他的心理舒适区。
其次,心理舒适区也不是意味着熟悉的环境
我见到过一些人,换了个地方,换了份工作,马上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也见过很多人,去过很多国家,做过很多工作,却一直没什么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过去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如果这些不改变,光改变环境,是没有用的。
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只有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才算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那么,什么是应对方式呢?
对我们来说,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
比如:遇到危险时,选择战斗还是逃跑;在工作上遇到困难的任务,选择解决问题,还是拖延。
第二层,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举个例子:妈妈带小孩去动物园看狮子,孩子看见狮子都是会害怕的。
A小孩哭着说:“我要回家。”
B小孩一言不发,但是腿在瑟瑟发抖。
C小孩呢,看了一会,问妈妈:“我能不能冲它吐唾沫?”
你看,三个孩子都害怕狮子,但他们应对这种害怕的方式并不一样。这是对情绪的应对方式。
其实,所谓的应对方式,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
心理舒适区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那么,这个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让我们想要不停用它,明明想要改变,却总也改不了呢?
简单来说,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因为这种应对方式我们最熟悉,能让自己有控制感、安全感。
这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日复一日地循环着以往的生活。
所以去创建新的应对方式,能够让我们去享受现有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改变的意义同时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祝愿所有人的生活拥有万般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