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6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原来我为了读书而读书
自己上中学的时候,也有阅读量。读过的不少书都是知道大概讲的意思,足够考试就行。
为了考试读的大部分书考完就慢慢忘记了。
当时自己是因为喜欢读书上的中文系么?不是,当时报志愿家人觉得学个语文不失业,毕竟中文是国语。
刚上大学比较轻松,想着自己学中文的,没读过几本书这说出去多丢人。
背负着专业需要的目的读的书,有时候感觉挺枯燥的,但是慢慢的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
现在的我为了兴趣而读书
现在的我每天都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感觉每天不看点书觉得心里不舒服。几天不看,感觉少了些什么。
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
很多人都觉得读了一些书都忘了,还不如不读,没什么用。
记得看过很多人的回答,我觉得特别赞同的是“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
读书也是。
读书忘掉的是文字,提高的是能力。
很多人觉得自己整天那么忙,哪有时间去看书?
学长说很多的没时间是因为不在乎。你说没时间,其实是觉得不重要。
有时候,少问一些为什么,多问一些该怎样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得到答案。
读书带给了我什么?
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阅读感受
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没有什么读书经验,就去搜一下畅销榜上的书,很多人都看的书,应该不太差。
原来看的小说居多,自己经常性的被带进去,好几天出不来。跟着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开心,难过,愤怒……自己只知道是什么,不会问为什么。也很少分辨出来书的质量高低。
当看了一段时间的书时,感觉书的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现在自己也不是别人推荐什么书我就买。
但是当碰到自己喜欢的书或者经典的书,《平凡的世界》《霍乱时期的爱情》《三体》……我还是会买回来的,好书值得珍藏!
为什么会这样呢?
刚开始看书,自己啥都不懂,容易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当阅读量积累起来的时候,自己的判断力提高了,思考也深刻了,能够有自己的主见。
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状态,读书这件事,不能急,慢慢来,厚积薄发。
书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原来碰到读书多的小伙伴们就问他们能不能给我开个书单。
当我很开心的看推荐的书的时候,发现很多我都不喜欢,有些还看不懂。
学长说到开书单的问题,我很赞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别人推荐的自己不一定会喜欢,自己喜欢什么书就去读什么书。读书从来就不需要限制类型。
思考,让我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
我通常看完书后,花一些时间去逛逛豆瓣,知乎,贴吧……然后自己思考,想一想。
我在思考什么呢?
其实就是瞎想。想到哪是哪,分析其中的人物,想想现实……
有时候听到小伙伴们说我分析书深刻,独特之类的。
我每本书都去花时间思考,一本,两本,三本……这样无形之中就一直在锻炼我的思考能力,认知水平。
这些书上的内容,见解等都在脑子里和我认知不断的交流,碰撞,融合,最后成为我自己的东西。
看完书去思考,得到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有思想力的书,不断提高我的认知
记得跟一个小伙伴讨论《三体》的时候,他特别喜欢刘慈欣。
他告诉我大刘写的文采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大刘思考的很深刻,很有自己的见解,有远见。
原来自己很喜欢有文采的书,用些四字词语的,比喻,拟人,排比……越花哨就越喜欢。
现在我喜欢有思想力的,思考能力不是单频花哨的语言就能出来的。它可以帮助我感情上更加细腻,提升思考能力,辨别和看待事物的能力,有着自己的想法。
分享,让我变得越来越喜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