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即将高考的莘莘学子!
本文篇幅较长,约3000字,适合夜间阅读或收藏。

高考近在眼前,各位考生都做好准备了吗?
说到高考,我自己当年参加考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高三下半学期,我住在校外。为了更好地准备高考,父母特地在学校附近租了房陪读。
现在想起来,当年的高考,父母可能比我更紧张。
在父母那个年代,大学生是不多的。到了我那会,遍地大学生。即便如此,父母对“大学生”依然是敏感的。
“大学生”不光是一个称号,更代表了一个家族的荣誉。
如今能够理解,为何我高考,父母比我更激动。
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奋力拼搏,父母也是卯足了劲,丝毫不敢疏忽。
现在回想起这些,少了当时的紧张,却多了份温情,感谢父母地默默付出。

一,高考可以改变命运吗?
很多父母的概念里:高考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在我步入社会前,我对这个观念深信不疑。但后来的生活中,我发现很多人即便没有高学历高文凭,依然可以混得有头有脸。
为此,我的所见和我的所知产生了冲突。
现实与已有观念的碰撞:高考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
2018年,曾经退考的英雄韩寒坦言:
“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学习’两字,不分地点环境,是一件终老要做的事情。我听到有人美滋滋得意洋洋说:韩寒,我学你退学了。我不理解。我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什么好学的呢?为什么不去学我做得好的地方呢?”
我相信,这段话对于韩寒来说是发自肺腑的。因为他明白他无力迈过高考这个门槛,所以他选择了放弃。
高考,确实不适合所有人,但它可以改变一些原生命运并不好的人的起点。
所以很多人会说:高考是公平的。
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受益于高考的,他们可以凭借自己在学业上的努力,取得一份优异的成绩,继而选择一所向往的学府。
2006年那个高考新闻人物--蒋多多,在语文试卷上写下了8000字批判高考制度的文章,还在密封线外写下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
这次高调而冒险的举动也让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文0分。
也许她本有机会进入一所大学,借大学这个跳板,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却因自己的无知和冲动错过了。
得承认,即便通过高考的激烈角逐,国内的成材率依然很低。
高考,看似公平的考核方式,实则会让大部分人的特长被压抑、被埋没。
有句话说:人只有在做自己擅长的事物时,他才会全身心的投入。
当所有的人被逼着做同一件事、走同一条路,只存在共性而没有特性,此时该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置于何地,被人渐渐地忽视甚至遗忘。
如此,又何谈精英?!
高考,没法让命运重新洗牌,但可以借助它,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
所以别说“高考没有用”!
与其抱怨考试制度问题重重,不如好好准备考试,用一份优异的成绩换取一所名牌大学的入场券。
二,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很重要!
那时,对于人生规划并不清晰,所以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我的志愿填报几乎是父母一手包办。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应该不会那么选。
不过,回忆可以倒带,人生只能往前走。即便过去留有遗憾,但依然要勇往直前。
学校重要吗?
专业重要吗?
忙碌在题海战术里的学生估计也没太多时间去思考这些,大多数学生都是由父母代为选择。
带着新鲜好奇进了大学,最后迷迷糊糊毕业的学生不在少数。
成绩是选择高考的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之后的择校择业是为后续学业发展乃至就业作铺垫的。
高考填报志愿和未来上岗就业一样,也是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学校,学校也在选择学生。
一所学校的选择,基本上是由高考成绩决定的。成绩有高低,学校也有差异。成绩好,可选择的学校肯定就多。
大学,能让你和更加优秀的年轻人成为同学,借此进入一个更加优越和宽广的平台。一所好的大学,既能让学生拥有看待事物更深的智慧,也能让学生拥有看待世界更广的眼界。
在择校的时候,专业的选择也很重要。一个学校的专业优势可以延伸到未来工作的就业优势。
大部分学校都有自己的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甚至王牌专业,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学校宣传资料上也都有具体说明。
专业选择,最好根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定。
当然,如果自我定位还不清楚,这些都可以在未来重新选择。
老天一定是公平的,它会给每个人数次改变和人生转折的机遇。
对于学生来说,进入一所合适的大学,选择一个对口的专业都很重要,但不代表人生就被这次选择限定了。
毕竟人生路漫漫,也有很多十字路口,每条岔路都是选择。
三、除了学习成绩,你还有什么?
很多人空有一身文凭和学历,却没法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学校是外面社会的mini版,但相较于千千世界,校园生活简单而纯粹。
在大多数学生、家长、老师的眼里,学习成绩是第一位,而那些才艺技能、人际关系、沟通管理、情感志趣等等都不那么重要。
然而,混迹社会可不是用学习成绩说话。
大学,其实是学业生活与社会生活转变的一个过渡期。用几年时间,弥补学业阶段的遗憾,适应工作时期的状态。
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的目标不再只是学习成绩,会抽出一部分精力用于打工创业、研究考察,当然还有恋爱交往。
大学毕业多年后,同学之间会拉开很大距离,其中差距不再是用学习成绩来评定,而是用收入、职业、家庭等等来判断。
细化来说,人与人的差别,包括专业技能、人脉资源、市场经验、工作资历等等,这些是可以看到的;还有心境心态、志向格局、思维认知等的不同,都会影响人的层次高低。
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学院,而是一个汇聚了人脉、资源、眼界和生活环境的综合体,这一综合的差异,就会导致同样的年龄下,大学生拥有比社会人更好的人文思维和知识底蕴。
对很多人来说,大学是人生培育和再造的重要阶段。
只是往往有很多人在初高中时被打压得太过,一进入大学就完全释放“天性”,几年大学生活几乎全部荒废。
《窗内窗外》一书中曾这样写到:
“中国式考试”正在把一批又一批个性差异的孩子塑造成统一的“合格”产品,没有突出的棱角,没有个性舒展的声音,更没有精彩纷呈的创新思维。
曾有一位校长,花了10年期间追踪了500多个优秀孩子的成长,找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
梦想、兴趣、习惯(生活朴素、学习勤奋、思维活跃)、独立、性格(阳光、执着、合作、创造力)、视野(阅读、行走、交友)。
未来,让孩子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也需要上述品质和精神,最重要的是培养个人能力。
如果没有个人能力的支撑,即使有良好的命运背景,再碰上合适的时代机遇,也不足以改变社会层次,甚至依然连向上发展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不要盲目地用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也不要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么出色。

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开放时间也不同。既要静待花开,也要默默耕耘。
不论是年轻有为,还是大器晚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不是要做出多少成就,而是能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