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互联网科技读书

共读《掌握需求过程》P3 解决方案及需求分析(第八章~第十一章)

2016-11-14  本文已影响185人  颜小婧
共读.jpg

第八章 开始解决方案

在到达产品的Future-Now视图之前,花了一些精力来发现产品打算做什么。


共读《掌握需求过程》P3 解决方案及需求分析(第八章~第十一章)

目前已经收集了大部分功能需求和重要的非功能需求,而且收集到的是本质的与技术无关的需求。


共读《掌握需求过程》P3 解决方案及需求分析(第八章~第十一章)

1 确定产品的范围

业务分析师的任务是确定为工作未来应该是什么,以及产品怎样能为工作提供最大的帮助。
只有先理解工作,然后将工作的一部分自动化,我们才能无缝地将自动化的产品放到工作中去,得到正确的产品范围,对于得到正确的需求是很关键的。

2 考虑用户

如果你打算销售你的解决方案,或如果你需要人们自愿开始使用它,那么你就有理由希望产品能吸引潜在客户。
研究用户的一种方式是采用族群研究,即研究人们的习俗和文化。族群研究的目的是描述目标对象的本性,如何进行如何行为和思考。
第二种方式是假想用户。烈建议你观察真正的用户,或采用假想用户。尽量不要使用用户代理,他们常常说出他们想象的需求,但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的用户,这种需求有时候很不靠谱。

3 设计用户体验

设计的目的是得到一种使用体验,令人满意且令人激动,同时符合用户的文化和期望。
这样的设计更专注于用户对产品的感觉,而不是为产品增加功能。
体验设计不应该让业余的人员来做,它结合了许多学科。
如果希望做对,就应该交给有经验的专业人士。
业务分析师不是有经验的体验设计师,但他理解本质业务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业务分析师已经确定了一些顾问,比如易用性、心理、图形设计和文化专家,可以在项目遇到问题时请教他们。
业务分析师在这里的任务是提出建议为业务辩护,而不是自己尝试设计用户体验。

4 创新

不要冲向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案,而要花一点时间和利益相关者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更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更有吸引力的方案,创新的方案。
有一些创新的触发器,我们在项目团队中使用这些概念来促成创新,找到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你必须让用户或客户感觉你在响应他们的需求。
也就是说你的解决方案必须足够创新,让客户觉得你已经理解了他的请求,正在进行所能提供最适合的解决方案,你的响应是你所能发出的最强烈的信息。

5 相邻系统和外部技术

相邻系统,正如其名他们是某种系统,与你的工作相邻,他们在上下文范围图中用方块符号表示。
看图你会发现,相邻系统从你的工作接收数据或服务,反过来也为你的工作提供数据。
你要构建的产品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相邻系统期望决定的,你需要理解他们以及他们在工作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为了方便考虑,你可以将这些系统分为三类:主动的,自治的和合作的。

6 成本收益和风险

选择解决方案,不只是在过程模型上画几道线,并希望得到最好的结果。
你有责任得到最有价值的产品,即对拥有者有价值。
这意味着解决方案的成本必须与它给拥有者带来的收益相称。
类似的,风险必须与收益和成本相符。
这里的风险包括潜在的问题,变成真正问题的可能性,以及问题成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7 产品用例场景

在合适的会议上,将产品用例场景展示给利益相关者,不要只给他们发电子邮件,你需要得到他们的反馈。
文档,不是用来记录产品做什么,而是为什么产品做他所做的事。
利用这种技术来克服许多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固有的问题:他们很难阅读,甚至不可阅读。


共读《掌握需求过程》P3 解决方案及需求分析(第八章~第十一章)

开始,先确定业务事件,选择其中一个。
然后通过网罗发现对该事件的响应,如业务用例。作为展示你的理解的一种方式,写下这个事件的业务用例场景。
如果利益相关者对这个场景满意,就决定该业务用例的哪些部分可以实现为产品,得到的结果将成为产品用例。
建议通过,产品用例场景来描述它。

怎样使用产品用例场景呢?
首先它以适合业务利益相关者的方式解释了预期的产品要做什么。
在展示该产品时,你可能发现,需要对它做一些改动,但到了你和利益相关者完成讨论时,他应该准确反映要构建的产品。

本章小结

没有公式化的方法能得到最佳解决方案。
你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最佳设计就是这些因素的最佳折中。
你将被拉向许多方向,一个方向是功能性。
一般来说自动化的功能越多收益越大,很自然,开发成本拉向完全相反的方向。
另一个方向是差异化。
差异化,意味着你的解决方案与其他解决方案有明显的区别。
一般来说,你的产品差异化越大,它带来的收益越大。
你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创新的,创新不是意味着闪亮的界面特征,而是用户在采用你的解决方案,是以创新和有益的方式工作,或者你的解决方案包括了一些创新或有益的工作。
在一些情况下,创新会带来额外的成本,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带来的收益超过了所有国外的时间成本。
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影响产品设计的限制条件。
非功能需求也会影响解决方案。


共读《掌握需求过程》P3 解决方案及需求分析(第八章~第十一章)

所有这些因素都有设计技术可行性支持,在这一切之上,也许代表了最重要的影响,是公司和项目的目标。

小婧的总结:

这个章节其实和下一个章节一样是承上启下的部分,首先对之前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然后告知大家在开始准备解决方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的因素。
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必定是多个方面权衡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虽然业务分析师是主导,但是也需要挖掘各个角色的参与。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涉及到技术实现的细节,依旧需要用业务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


第九章 今日业务分析策略

今天的业务分析师有一项额外的任务:决定最佳的策略来发现和沟通需求,不论组织机构决定采用哪种方式实现自动化。

1 几种策略

共读《掌握需求过程》P3 解决方案及需求分析(第八章~第十一章) 共读《掌握需求过程》P3 解决方案及需求分析(第八章~第十一章)

拥有外部轮廓的项目是:你将发现的需求发送给外部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外部轮廓适用的情形包括从外部供应商那里购买已完成的解决方案,或将解决方案的开发外包,或将需求发给几个供应商竞标,如果你需要采购或集成一些组件,可能涉及到多个供应商。

你的项目很有可能是三种混合的形式,或者包含其他一些活动。
要发现最适合你的项目的策略,最佳的方式是从一个一般的轮廓模型开始,这个轮廓模型很像你目前的工作方式。
然后你进行改变,完成以下目标:

2 提升需求技能

-分析师作为思想代理
作为代理业务分析的任务,业务分析师的任务是理解每个孤岛的关注点,并在孤岛之间进行解释和沟通

小婧的小结:

本章总结了不同项目的转阶段标志,具体的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项目特点来选择仔细研究。
这是本章最有价值的可落地实操的部分。
我觉得大部分的项目应该是属于迭代轮廓和项目轮廓的综合。
这里面的翻译总是觉得怪怪的,我觉得其实主要是“轮廓”这个词翻译的不好,应该就是开发的模式,是迭代的还是纯瀑布的。
这样比较容易理解。


第十章 功能需求

功能需求指明了产品必须做的事情,即产品为了满足它存在的根本需求和根本理由,而必须执行的一些动作。
需要功能需求,是因为当业务分析是理解了产品必须的功能后,他要用功能需求告诉开发者要构建什么。
如果利益相关者对产品用例场景达成一致,业务分析师写下一组功能需求,确定该场景表明的功能,接下来开发者利用这些需求来构建产品。


共读《掌握需求过程》P3 解决方案及需求分析(第八章~第十一章)

1 细节程度或力度

需求是由一个单句写成,只有一个动词。
注意产品“应该”的形式,他使用了主动句,并关注于沟通产品打算做的事情。
也为开发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致的形式,这些人需要清楚地理解产品打算做什么。

2 描述和理由

需求不止包含描述,你需要在需求中添加理由,说明需求为什么存在。
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很明显。
但在许多情况下,这是需求的关键部分。
加入理由后,你不仅让开发者有机会构建最好的解决方案,而且也告诉测试人员,需要在测试这项需求上投入多少工作量。
很清楚理由表明这项需求值得关注,对描述给出理由,需求本身就变得更有用了。
也向未来的维护者说明了需求一开始为什么会存在。
理由也有助于克服不小心写下解决方案,而不是真正的需求。
很容易通过描述一种实现来隐藏重要的功能,也容易选择最明显的实现,忽略可能更好地实现。
不论需求最终如何实现写下描述和理由,显然会导致发现真正的需求。

3 数据你的秘密武器

只要你开始收集常用的术语,就应该在数据字典中定义术语的含义。
你列出这些数据流的属性,从而定义他们,这些属性又让你能建立业务数据模型。
这个数据模型作为某些功能需求的定义,并为团队提供了共同的语言。

4 异常和可选方式

异常是不期望,但不可避免地对正常情况的偏离。
是由处理的错误或不正确的活动引起的,对于这些需求必须明确的说明,只有当异常发生时,他们才会成为现实。
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标明一些需求与特定的异常有关,或者于每一项需求都包含这个异常条件。

5 有条件的需求

如果需求只有在特定的处理环境下才会发生,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6 避免二义性

不论你的需求来源是书面的文档还是访谈的口头描述,都应该注意大量潜在的二义性和由此带来的误解,比如一词多义。

7 技术需求

技术需求是纯粹因为所选择的技术而需要的功能。
技术需求不是因为业务上的理由而存在,而是为了让选择的实现方式能工作,将技术需求放在一份单独的规格说明书中记录下来。

小婧的总结:

本章对于描述功能需求方面进行了一些讲解。
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个部分,关于“理由”的说明。
我非常赞同与研发团队沟通的时候“顺便”介绍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需求。
有的时候研发团队在设计的时候会根据你这个“顺便”提供更好的可扩展的设计和解决方案。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警惕“需求镀金”。


第十一章 非功能需求

非功能需求描述的产品必须具备的品质。
换言之,将事情做到什么程度。
这些需求让产品有吸引力,易用、使用快速、可靠和安全。
需要这些属性不是因为他们是产品的功能活动,而是因为客户希望这些活动以特定的方式执行并达到特定的品质。

非功能需求并不改变产品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说不管增加多少属性,功能需求都会保持不变。
更复杂的事,非功能需求可能为产品增加功能。
功能需求导致产品去完成工作,非功能需求为工作赋予特征:功能需求是动词,非功能需求是形容词。


共读《掌握需求过程》P3 解决方案及需求分析(第八章~第十一章)

非功能需求类型:

为了遵从不要写解决方案的指导原则,请检查你的需求,如果它包含任何技术因素或任何方法,就重写它,避免提及任何技术或方法。
可能需要反复做几次,直到达到要求的技术无关性,但对最终产品设计的影响来说,这是值得的。

小婧的小结:

其实非功能需求很多都是和业务场景以及功能需求相关的。
我们在考虑非功能需求的时候可以从这些角度出发。
比如这个场景下会有哪些非功能的要求。
然后站在模块或者产品的角度去思考诸如安全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非功能性需求。
而且我个人觉得非功能性需求之间可能也存在权衡和取舍的问题,比如要考虑数据安全性,可能就会损失一些易用性。这个具体要看产品的要求以及客户的关注点。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产品路上的资深业务分析师(BA),如果想与我同行,就请关注我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